順應“互聯網+”和“兩化融合”的發展趨勢
江蘇始終堅持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發展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當前,要破解發展難題,推動江蘇省循環經濟全面、健康發展。
日前,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在寧開幕,會議聽取審議了省發改委主任陳震寧作的關于《江蘇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草案)》的說明。
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循環經濟是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種優選模式,它強調以循環發展模式替代傳統的線性增長模式,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最終達到以較小發展成本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陳震寧介紹說,作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省份,江蘇始終堅持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兩型”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通過加強宏觀指導、推進示范試點、強化技術支撐、完善政策體系等一系列措施,循環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14年與2008年相比,能源產出率由1.25萬元/噸標煤上升到1.96萬元/噸標煤,水資源產出率由55萬元/立方米上升到130萬元/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由80.1%提升為88%,重要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位居全國先列。但當前,江蘇省循環經濟發展還存在著一些明顯制約,例如循環經濟還主要以末端綜合利用為主,源頭減量不夠;循環經濟發展偏重于工業領域,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協同推進不夠;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環節仍在生產領域,生產、流通和消費循環鏈條尚未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仍以企業內部小循環為主,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大循環發展不充分;循環經濟發展的市場激勵機制和科技支撐體系尚未建成。因此,有必要通過地方立法,破解發展難題,推動江蘇省循環經濟全面、健康發展。
《條例(草案)》共分為七章五十九條,包括總則、服務與管理、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法律責任和附則。具體說來,《條例(草案)》著力解決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和新問題。一是鼓勵餐廚廢棄物、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伴隨著城鎮化發展提速帶來的建筑廢棄物增多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導致的餐廚廢棄物擴大的現實情況,兩大領域的變廢為寶、加強再利用的緊迫性增強。《條例(草案)》順應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明確提出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餐廚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要求,使兩大廢棄物的轉化利用有了法制保障。二是推動再制造發展。再制造產業已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重要方向,國務院出臺了扶持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江蘇一大批再制造企業和產品也積極面向市場,并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對此,《條例(草案)》分從政策扶持、標準規范、技術推廣、產品標識等方面對再制造發展予以了明確的要求,樹立了再制造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三是重視信息平臺建設。循環經濟發展需要依賴于副產品、廢棄物信息的搜集對接,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鏈條。草案充分考慮到循環經濟發展實踐中廢棄物信息對接不暢形成的制約,順應“互聯網+”和“兩化融合”的發展趨勢,明確提出建設循環經濟信息服務平臺的安排,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克服信息封閉、分散導致的資源難循環、廢棄物難利用的狀況,提高資源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