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部分機械產品面臨產能過剩風險
6月10日,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專題研討了“近幾年來行業若干產品產能增長與供求關系的變化及有關建議”。來自汽車、通用、重型、石油和化工設備、液壓、工程機械、零部件等行業的專家在會上分析了所在行業目前的情況,并表示,有關產品不同程度存在或潛在著產能過剩的風險。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付于武指出,市場競爭的激烈加劇了企業間兼并重組,一些效益好的企業通過這一行為擴大了生產能力,豐富了產品品種,一些零部件企業由此進入整車生產行列。與“九五”相比,“十五”期間企業生產規模擴展迅速,生產能力目前已經達到800萬輛。而2010年我國的市場需求是800萬輛左右,2020年市場需求可達到1250—1400萬輛。而從我國目前的現有生產能力和在建能力看,到2010年,新廠的不斷建立使得國內汽車市場無法吸收新增的產能,建成的能力不會低于1200萬輛,生產能力將超過預測市場需求250萬輛,大約三分之一的能力放空,將有200—300萬輛生產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即使我國在2010年之前仍能保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長速度,屆時國內年銷新車也很難超過1000萬輛,加上每年大約有150—200萬輛的二手車的進入,即使不考慮道路和燃油消耗的因素,國內市場的容量也不太可能突破1200萬輛,如沒有新的銷售市場,能力放空已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汪建業表示,重型機械行業總體趨勢是產品產能隨市場需求增長而增加,且產能增長高于市場需求的增加。由于國家從2000年開始以財政貼息貸款對重型機械行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2002年和2003年,這些技術改造已初見成效,不但提高了企業裝備水平,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的產品產能,結果使產量的增加遠遠快于市場銷售的增長,如礦山設備2003年比2002年產量增長66.48%,而市場銷售額度僅增長37.62%;冶金設備2004年產量比2003年提高84.82%,而市場銷售額度只增長了30.05%。以上兩種設備的產能增加還未實現其技術水平的提高。
中國石油和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張家明主任則表示,我國石油和化工設備的制造能力可以適應國內外需求增長,無需更多增加產能。產品供需矛盾主要是一般產品供大于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較少。雖然化工設備行業2004年出現少見的需求旺盛局面,造成有些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但并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產能不足,只是促使企業恢復生產,提高市場適應能力,因此不宜盲目擴大化工設備產能。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寶德指出,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產能供過于求已經非常明顯,如,裝載機去年銷了11萬臺,但產能可能達到17—18萬臺。去年下半年不少企業上三天班休息四天。
中國印刷機械工業協會張志遠主任表示,印機行業產品結構不合理,中低檔,特別是低檔產品生產能力過剩,低水平還在擴張,粗制濫造,拼裝仿造,跟隨制造現象在局部區域十分嚴重,并展開了惡性價格戰。但高檔印刷機的生產能力不足,還不能滿足需要。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張萬祥主任提供的書面分析材料顯示,近幾年來,在電工行業的主要產品中,以發電及輸變電設備產能增長最為顯著。發電設備產銷兩旺的供求關系預計將保持到2008年,之后,隨著電力供應緊張局面的緩解,需求大約會維持在每年3000—4000萬千瓦的水平,而現在的生產供應能力已經達到7000萬千萬以上。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在聽了大家的發言后指出,機械工業連續3年的高增長開始明顯回落,1—4月利潤下降了15%多,一部分行業產能增長有些盲目。根據目前的情況看,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汽車和工程機械,這兩個行業在三年的高增長期增速太猛烈,所以產能過剩已經顯形化;二類是電工、內燃機和重型機械,雖然沒有顯形化,但是已經上馬的能力,一旦市場需求下降,可能會難以消化。到時候,發電設備7000萬千瓦的產能怎么辦?重型機械目前在13個行業中增速還排在前面,但很擔心重蹈能力過剩的覆轍,如20世紀90年代相互壓價的惡性競爭局面。內燃機,這些年隨主機發展,大強度、高力度的投入,且有外資背景,如果汽車300萬輛放空,內燃機怎么應對。這三個行業在今后幾年,矛盾會逐步顯形化。三類,包括如印刷機械等行業,產能雖然沒有那么明顯過剩,在轉型期,依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朱森第最后做了總結發言。他指出,根據去年底專家委提出的機械工業經歷了2003年、2004年歷史上少有的高速增長之后,開始進入平穩發展期,生產能力的放空,勢必造成兩敗、甚至可能是四敗俱傷。之前投入的設備、技術資金,在將來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后怎么辦?目前,已有行業產能增長明顯快于需求,如數控加工中心等也可能出現像內燃機、電工行業一樣的情況,而且,過兩年后,可能有一大批產品市場需求會發生變化,趨于平穩,到時已建的廠房等設施會出現閑置。因此,理性地看待經濟增長很重要。他指出,一是企業的能力擴張不要依靠外延,而應設法挖掘內部潛力;盡可能利用周邊的能力。二是要充分考慮到國內市場的多層次需求,把自己的能力進行分解。三是不但考慮外力的需求,同時需要考慮國外的需求,擴大出口。四是應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解決低端過剩,高端不足的問題,盡量提升低端技術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