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蘇看我國水稻插秧機械化發展
我國水稻插秧機械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70年代。我國模仿人工移栽大苗的工藝流程,設計了水稻插秧機。但因當時設計制造工藝水平不高,尤其是采用常規育秧,大苗洗根移栽,植傷嚴重,標準化程度低,費工耗時,故雖經大量試點,終因效果較差而自然終止。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因為國產機具性能較差,這一時期,一些經濟發達省市引進國外機具設備,并推廣工廠化育秧。但由于工廠化育秧的方式不適合中國農村以家庭經營為主、組織化程度低的現狀,且育秧成本過高,加之國外機具價格昂貴,農民難以承受,使得水稻插秧機械化的發展又一次受挫。
第三階段,2000年以來。江蘇農機部門組織開始了新一輪水稻插秧機械化的探索,按照農機與農藝結合,引進吸收與創新開發結合的思路,引進研發出具有較高先進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的水稻插秧機系列產品,開發出適合機插秧的低成本、簡易化的軟盤育秧和雙膜育秧技術,基本形成了機插秧肥水運籌、病蟲草害防治等配套農藝技術體系,并轉化為相應的機械化育秧、插秧以及田間管理標準指導生產實際。目前,機插秧在江蘇已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機插秧技術推廣縣(市)、鄉鎮和村組的覆蓋率分別達到100%、65%和25%2005年江蘇機插秧面積已達到254.7萬畝,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超過16%。
從江蘇各地的推廣實踐看,運用軟盤和雙膜育秧配套的機插秧技術,能夠產生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一是節省秧田。機插育秧秧田大田比達到1∶80~1: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規育秧提高5~10倍,僅為人工手插秧池的10%,可大幅度節約耕地,增加農民收入。全國4億畝水稻常規育秧約需占用2000萬畝秧池田,如果水稻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插秧作業,機插育秧僅約需400萬畝秧池田,節約秧田相當于增加夏糧面積約1600萬畝,這在我國耕地面積剛性減少的情況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二是節水肥藥。機插秧育苗期易于集中管理,大大提高肥、水、藥的使用效果,減少了施用量。大田期,采用薄水活棵、淺水促蘗、間歇灌溉的灌水方式,亦可大量節省用水。適當調節用肥比例與用肥時機,可大大提高肥料增產效果。實踐證明,機插水稻節水節肥節藥優勢明顯,對“無公害”、“綠色”稻米生產有顯著作用,更能體現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的要求。三是節本省工。機插秧與傳統手工種植方式相比,可大幅度降低育秧和栽插環節的勞動強度,有明顯的省工優勢。一般人工手插水稻1畝需1.5個工日,采用手扶插秧機和高速插秧機栽插每畝只需0.13個和0.05個工日,分別提高效率11.5倍和30倍。機插秧綜合平均節本為30.4元/畝,降幅達10%。四是高產穩產。采用機械化插秧,秧苗群體質量易于調控,且適應性廣,克服了直播稻生育期短、種植區域受限制及拋秧稻無序性種植、群體質量難以控制的弊端,容易獲得高產穩產。江蘇多年的試驗研究和調查分析表明,機插稻較人工栽插稻平均增產達5.3%,且產量穩定。五是實現雙贏。發展水稻機械化插秧,不僅可以把億萬稻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水稻穩產高產,農民節本增收,而且可以帶動機手致富。目前,一般單純機插作業收費在40元/畝左右,育秧、機插作業服務收費一般為80元/畝左右,據測算,如果采用步進式插秧機,一般機手單機年收入可達0.6萬元以上,3年即可收回投資,受益期在5年以上。
江蘇推廣水稻插秧機械化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是,著力開發應用先進、適用、可靠的插秧機械,為水稻插秧機械化的發展奠定基礎;協同發展配套農藝技術,實現水稻機械化高產栽培的標準化;創新機制,培植適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多種機插秧經營服務模式;購機補貼、入戶式技術培訓和多層次示范宣傳相結合,形成機插秧技術推廣合力。
江蘇推廣水稻機插秧的調查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是我國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應當以機插秧為主要發展方向。機械育插秧技術作為一項先進農業技術,更符合我國稻作生產特點,更有利于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是水稻種植機械化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未來水稻種植的主導性技術。二是推進水稻插秧機械化的歷史機遇已經到來。當前,社會發展需要、各級政府重視、農民迫切需求帶來了水稻插秧機械化發展的大好機遇和喜人形勢。在江蘇的輻射帶動下,安徽、江西、浙江、四川、上海、湖北、湖南、廣東、貴州、黑龍江、遼寧等11個省(區、市)也都開展了機插秧技術的多點示范,我們應當不失時機地加快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步伐。
為進一步推進水稻插秧機械化,建議:將發展水稻機插秧作為“十一五”推進農業機械化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加強政策扶持與資金引導,加快技術普及,抓住技術培訓示范的關鍵環節,實施項目帶動,狠抓機插育秧及大田管理技術的培訓與示范,將水稻插秧機械的推廣列為各級政府的購機補貼范圍并予以傾斜;深化技術研發,促進農機與農藝的緊密結合,堅持農機、農藝技術協調發展,加強優勢技術間的集成整合,進一步熟化和健全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體系;鼓勵機制創新,增強發展后勁,堅持走市場化經營與發展之路,扶持水稻種植大戶、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等開展機械插秧與育秧社會化作業服務,鼓勵和支持以區跨區作業為方向的機械插秧與育秧農機合作組織、協會、專業服務公司等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水稻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總產最多的糧食作物,水稻生產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長期戰略目標。與小麥、玉米相比,水稻生長發育環境和技術措施復雜,耕作栽培制度最細,生產環節最多,季節性最強,勞動強度最大,用工量最多。改變水稻生產“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幾千年”的生產方式,一直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特別是近年來,為實現持續增收,農村年輕一代尤其是青壯勞動力大量離土離鄉、務工經商,廣大農村對提高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的呼聲日益高漲。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水稻生產機械化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水稻耕整地、灌溉和田間管理方面,機械化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水稻收獲機械化在最近幾年發展較快,2005年機收水平已達到32.2%。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水稻跨區機收的推廣和農民對機械化收獲認識的提高,水稻收獲機械化正在快速推進;水稻種植機械化也得到一定發展,2005年全國水稻機播、機插秧、機拋秧面積合計占水稻種植面積的10%。但總體上看,水稻種植環節的機械化發展較慢,水平還很低,目前仍然以人工插栽為主,成為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環節。進入21世紀后,江蘇在全國率先突破水稻機械插秧難題,為全國解決水稻種植機械化問題,實現水稻生產機械化提供了經驗。
一、發展水稻插秧機械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建國以來,我國水稻插秧機械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70年代。我國模仿人工移栽大苗的工藝流程,設計了水稻插秧機。但因當時設計制造工藝水平不高,尤其是采用常規育秧,大苗洗根移栽,植傷嚴重,標準化程度低,費工耗時,故雖經大量試點,終因效果較差而自然終止。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鑒于國產機具性能較差,這一時期,一些經濟發達省市引進國外機具設備,并推廣工廠化育秧。但由于工廠化育秧的方式不適合中國農村以家庭經營為主、組織化程度低的現狀,且育秧成本過高,加之國外機具價格昂貴,農民難以承受,使得水稻插秧機械化的發展又一次受挫。
第三階段,2000年以來。江蘇農機部門組織開始了新一輪水稻插秧機械化的探索,按照農機與農藝結合,引進吸收與創新開發結合的思路,引進研發出具有較高先進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的水稻插秧機系列產品,開發出適合機插秧的低成本、簡易化的軟盤育秧和雙膜育秧技術,基本形成了機插秧肥水運籌、病蟲草害防治等配套農藝技術體系,并轉化為相應的機械化育秧、插秧以及田間管理標準指導生產實際。目前,機插秧在江蘇已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機插秧技術推廣縣(市)、鄉鎮和村組的覆蓋率分別達到100%、65%和25%,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高性能插秧機保有量從2000年的不到200臺發展到2005年的1.29萬臺,有一批鎮、村基本實現插秧機械化。2005年江蘇機插秧面積已達到254.7萬畝,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超過16%。
從江蘇各地的推廣實踐看,運用軟盤和雙膜育秧配套的機插秧技術,能夠產生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節省秧田。由于機插秧采用的是毯狀秧苗,育秧凸顯高密度、短秧齡特性,秧池及肥水利用率高,可大量節省秧田并顯著提高育秧工效。秧田大田比達到1∶80~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規育秧提高8~10倍,可大幅度節約耕地,增加農民收入。就2005年而言,江蘇推廣機插秧面積254.7萬畝,與人工手插秧相比,節省秧池田24萬畝左右,若種植小麥,按每畝600斤計,可增產1.4億斤小麥。全國4億畝水稻常規育秧約需占用2000萬畝秧池田,如果水稻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插秧作業,機插育秧僅約需400萬畝秧池田,節約秧田相當于增加夏糧播種面積約1600萬畝,將極大地降低水稻生產的機會成本,由此帶來的間接效益也極為可觀。特別是在我國耕地面積剛性減少的情況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節水肥藥。機插秧育苗期易于集中管理,大大提高肥、水、藥的使用效果,減少了施用量。大田期,采用薄水活棵、淺水促蘗、間歇灌溉的管水方式,亦可大量節省用水。適當調節用肥比例與用肥時機,可大大提高肥料的增產效果。由于機插秧采用的是中小秧苗,其播期比常規育秧適當延遲,錯開了條紋葉枯病等病害的高發期,有效降低了水稻遭蟲感病的幾率,且苗期有一段時間薄膜覆蓋,切斷了灰飛虱等病蟲的侵染途徑,移栽至大田時帶病率低,因而發病很輕,能減少用藥次數。另外,機插秧寬行移栽,通風透光條件優越,也增強了水稻的抗逆性。在2003、2004年江蘇大面積發生水稻條紋葉枯病情況下,機插水稻基本沒有受到大的影響。通過典型調查看,機插水稻節水節肥節藥優勢明顯,機插秧防治病蟲害用藥要比手工插秧少2~3次,對“無公害”、“綠色”稻米生產有顯著作用,更能體現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的要求。
表1 江蘇水稻機械化插秧成本分析 (以每畝大田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