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產業豐收的季節自主創新闖世界
近年來,我國的造船、工程機械、機床、水泥裝備制造等機械產業開始以一股不容忽視的新興力量頻頻亮相世界舞臺,中國船舶、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山推股份、振華港機、沈陽機床、中材國際等一大批上市公司以及大連機床集團等一批非上市公司開始成為國際市場強有力的參與者和競爭者,書寫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發展歷史。
從拼命進口,到大量出口;從全行業虧損,到盈利大戶;從默默無名,到揚名世界,歷經三十年拼博,我國的機械行業才終于迎來了豐收的季節。但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體會到創業的那份艱辛。
體制之變:浴火重生
機械行業的振興與崛起源于改革開放之初的一場變革。對此,當時的機械部副部長何光遠記憶猶新。1984年8月17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作出決定,對機械工業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提出通過各級政府簡政放權和擴大企業自主權,逐步實現政企分開,從根本上解決條塊分割問題,打破地區、部門界限。1985年5月,機械部部屬62個企業和省屬332個企業中的絕大多數下放地方政府,并允許各部門、各種所有制成份進入產業,打破行業壁壘,實行開放式行業管理。
這是一場沒有先例的改革。很多原來背靠中央政府的大企業一下子突然“斷了奶源”,失去了靠山,無所適從、彷徨失措一時間成為這些企業共同的感受。同時,由于當時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還處于極端初級階段,很多配套的改革政策沒有出臺,全行業大面積虧損很快爆發。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整個九十年代。
何光遠后來總結,“當初改革得太快了”,“政企分開和企業下放的方向是對的,但配套的改革措施并沒有跟上,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也還是個模糊的概念,‘一刀切’就把所有企業下放,肯定不合適。”
但是,在國有機械企業普遍陷入困境的時候,另一批日后影響巨大的企業卻悄然誕生并發展壯大。1989年6月,梁穩根、唐修國、毛中吾和袁金華四人創立湖南省漣源市焊接材料廠;1991年湖南省漣源市焊接材料廠更名為湖南省三一集團有限公司。12年后,三一重工在A股上市,并迅速成長為我國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之一。
1992年,從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脫胎而來的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同期,誕生的公司還有沈陽北方重工集團以及稍后誕生的山河智能等公司。
與此同時,其他仍在國有經濟體系內的機械企業也開始了艱難的蛻變。徐工集團、山推股份、廈工股份、昆明機床、安徽合力、大連機床等企業也逐漸由弱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