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聯合收割機作業性能基本滿足需要但適應性差
農業部和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去年在江蘇等6個水稻主產區開展水稻聯合收割機質量跟蹤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水稻聯合收割機作業性能基本滿足需要,但適應性存在明顯差異,可靠性問題突出。
這次調查共對14個企業生產的14種機型共1019臺水稻聯合收割機進行了跟蹤調查。從作業質量及檢測情況來看,平均總損失率為和平均含雜率均達到有關標準和用戶要求,說明其性能基本滿足需要。
調查顯示,水稻聯合收割機基本適應其規定使用范圍的作業,但各類聯合收割機的適應性存在明顯差異。半喂入聯合收割機能基本適應泥腳深度在15厘米以下、作物自然高度在80厘米以上的稻田作業,對嚴重倒伏的作物有較好適應性。全喂入聯合收割機能基本適應泥腳深度在20厘米以下的稻田作業,對中等倒伏的作物有較好適應性,但個別機型對較高作物的適應性差。全喂入背負式聯合收割機適應范圍較小,無清選機構的小型聯合收割機作業損失大。
這次調查,對61臺各種型號的聯合收割機進行了30小時以上的現場作業跟蹤,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為21.5小時,與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有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