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制造企業立足中國前景幾何?
生活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德國人有八千人之多,多于定居在任何一個亞洲城市的德國人人數。現在更有大批中小企業登陸上海,它們是西門子、大眾、克虜伯-蒂森等大公司的供貨廠商。但是它們在上海乃至中國有發展機遇嗎?它們將面臨哪些難題?
上海新建的德國中心是這些德國企業家的“娘家”,該中心的主任紹邁爾開門見山地告誡說,不能被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蒙蔽了雙眼,“百分之八、百分之九、甚至百分之十的經濟增長并非必然能為德國企業提供發展機遇,關鍵在于,德國企業要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位置。”德國中心不僅向德國公司出租辦公室,也指導新到的德國人如何通過與中國的官僚打交道,提醒他們注意中國法律框架條件的變化,幫助他們建立聯系,尋找合適的工作人員。
德中合作的成功范例
去年德中經濟關系中的一件大事是九月底南京巴斯夫揚子石化生產基地建成投產,基地的核心是由德國巴斯夫公司與中國合作伙伴揚子石化共同投資23億歐元建成的石油裂化設備。這個新廠部分解決了中國化工產品短缺、需要大量進口的問題,現在德中雙方都準備追加投資,逐步提高南京生產基地的生產能力,以加強巴斯夫母公司與揚子石化的互相依存關系。
克虜伯與上海寶鋼的合資企業“上海克虜伯鋼材公司”也是一個成功的范例。1998年,這家合資企業在上海郊區一片空地上開始建設。建成后,當時的德國總理施羅德親自出席了軋制首批鋼板的儀式。這家公司的股份中,德方占60%,中方占40%。這樣股份比例的合資公司現在已不會獲得中國政府的批準,更不用說屬于敏感行業的鋼鐵冶煉了。在中國急需石油、礦石和鋼材的今天, 克虜伯鋼材公司成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香餑餑”。
德國南部梅明根的特種纜繩生產廠家德拉克是一家中型企業,它追隨起重機和電梯制造廠家也來到了上海。 最近幾年,僅上海一地就建成了一萬多幢高樓,高樓需要電梯,電梯離不開纜繩。現在歐洲生產的電梯纜繩比中國生產的貴出四倍到六倍,德拉克公司在德國生產的纜繩到了中國,肯定在價格上沒有優勢。經理科遲馬說:“聽起來有些奇怪,我們在中國生產纜繩,是為了保障在德國的就業崗位。” 這是因為如果德拉克公司失去了客戶,也就失去了訂單。面對價格挑戰,德拉克把德國國內生產轉向高質量纜繩,這也是許多德國企業目前的發展方向。
15年來,西門子、大眾、拜耳、巴斯夫和蒂森-克虜伯等德國企業在中國大量投資,蓋起了一個又一個生產點,培訓職工,向合資伙伴轉讓技術。現在德國是在中國投資最多的歐洲國家,德國的直接投資已達到一百億美元。許多觀察家估計,2010年之前,直接投資將在此基礎上翻一番。德中經濟關系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成了雙贏的樣板。去年,德中貿易總額達到近六百億歐元,而三十年前,德國企業僅向中國出口了兩億七千萬歐元的商品。但去年德中貿易中也發生了傾斜,出現了德國企業從中國進口多于向中國出口的形勢。中國政府實行經濟降溫政策和德國生產點在中國增多是造成這種傾斜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