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質量改善產業能幫大忙
“所謂的‘效果時代’,是指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環境管理時代,或者是以對環境質量變化的考核來衡量環保工作的時代。這個新要求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國家環境管理思路的新變化和新要求,必然為環保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這些新變化主要包括治理對象系統化、各方責任明晰化、手段方法多樣化、監管方式精細化4個方面。”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在日前舉辦的2015環境技術產業論壇上做出這一表示。
面對我國嚴峻的環境形勢,環境管理從單純控制污染物排放轉向致力于環境質量改善。這就需要建立新的治理效果評價體系,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最終目標。隨著新環保法、“水十條”等一系列法律、政策的出臺,國家層面對環境監管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這也給產業發展提供了契機。
治理對象需要系統化
直接從環境介質考核出發的效果需求將帶動環保產業發展,合同環境服務是未來發展機會
“隨著環境管理思路的轉變,環境治理的對象更加多元化。從原來常規的污染源監管將擴充至全環境介質的管理。”趙英民表示,在監管環境介質方面,需要實現對所有環境介質的有效管理。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環境介質。因此,環境質量的改善也必須落實到各環境介質質量的改善中。
據了解,環境質量是所有環境介質的質量狀況,不僅包括江河湖泊和大氣,也包括地下水、土壤和海洋;不僅涉及COD、SO2、PM2.5等理化指標,也包括生物生理功能、種群密度、群落結構等生態健康評價指標。在環境治理過程中,需要對治理效果進行細化考量,而各環境介質質量的改善也成為重要的評價指標。
直接從環境介質考核出發的效果需求,比如地下水污染防治、消滅黑臭水體等,將給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工作帶來較大壓力,但同時也將帶動環保產業發展。中國水網總編傅濤指出,“隨著公眾對環境質量改善的需求增加和全環境介質管理的需要,環境服務外部化,即合同環境服務是未來環保產業的發展機會。”
事實上,產業機會已經顯現。據測算,實施“水十條”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5.7萬億元。其中,通過加大治污投資力度,大幅提升污染治理科技、環保裝備研制和產業化水平等措施,“水十條”將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萬億元,其中,直接購買環保產業產品和服務約1.4萬億元。
同時,趙英民表示,我國的環境管理將統籌兼顧主要污染物、首要污染物和優先控制污染物的污染防治。在精細化的環境質量目標體系的基礎上,依托源解析等技術手段,建立以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確定污染減排任務的關聯機制。
他還透露,“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要進一步突出VOC、工業煙粉塵、建筑揚塵、機動車(船)尾氣、重金屬等的控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要逐步加強對氮、磷污染物的控制。強化對工業源排放的重金屬、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等特征污染物的控制。以汞公約的履約為契機,研究建立國家有毒有害化學品的全生命周期環境監管體系。”
市場手段有長效
推動完善資源化產品定價,推進稅收政策綠色化;強化金融資本市場綠色規制,完善綠色信貸和綠色證券政策;健全綠色貿易機制,推進綠色供應鏈建設等
對于環境管理,在強化法律手段的前提下,趙英民認為,要健全市場機制。市場手段是國際上解決環境問題最有效、最可持續的辦法,需要在嚴格執法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有效發揮市場化機制對環境保護的促進作用。
“要推動完善資源化產品定價,逐步將環境成本足額納入生產成本。在此基礎上制定資源化產品價格,準確反映資源開發和使用過程中的環境破壞成本。目前,在電價、水價、成品油、煤炭價格等方面,我們已經有所突破。”他說。
據趙英民透露,我國還將推進一系列經濟政策的落地。比如推進稅收政策綠色化;強化金融資本市場綠色規制,完善綠色信貸和綠色證券政策;健全綠色貿易機制,推進綠色供應鏈建設;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積極拉動社會投資,為完成“水十條”、“氣十條”的各項任務提供保障;吸引社會資本助推環保產業發展等。
目前,環境保護稅法(征求意見稿)正在向社會征求意見。趙英民以稅收政策綠色化為例強調,“在消費稅、環境稅、資源稅等稅收政策的實施,有關稅收減免優惠政策的制定,以及國家其他稅種的稅目、稅率和稅基選擇等方面要嚴格國家環境保護的要求,有效抑制行業內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工藝、產品發展。”
管理方式要精細
落實“氣十條”、“水十條”要建立起全覆蓋的環境質量目標體系,將責任具體化、精細化
隨著環境管理效果要求的提高,監管手段也急需精細化、多樣化。趙英民表示,落實“氣十條”、“水十條”就是要將環境質量改善的總體目標落實到各省、區、市的每一個城市,各流域的每一個控制單元,通過自上而下層層分解,建立起全覆蓋的環境質量目標體系,將地方政府改善環境質量的責任具體化、精細化。
同時,我國需要健全網格化的環境管理模式。“要依托環境質量目標體系,推動網格化環境管理,并逐步建立網格內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環評審批、排污許可等環境管理制度與環境質量目標的關聯機制。要以明確的環境質量目標要求,倒逼網格內的污染物減排工作,統籌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排污許可、落后產能淘汰等管理行為。”趙英民說。
此外,信息化也能成為環境管理的有效手段。趙英民提出,要大力推進環境管理體系的信息化,推動企業監管、行業發展、環境質量、建設目標管理、源解析等相關環境數據的整合,構建環保“大數據”,強化數據的分析利用,為準確把握環境形勢,制定針對性強的環境管理舉措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