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生產企業應冷靜看待巨額農機購置補貼
巨額的農機補貼無疑給農機市場增添了巨大的動力,給農機工業帶來了活力,但就農機生產企業而言,如果沉醉于此,其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
2009年,中央共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00億元。據測算,100億元項目補貼資金可拉動600多億元的農機產品銷售份額。
100億元補貼,既是機遇,更是挑戰。2009年及未來的中國農機市場在孕育大量歷史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同樣潛藏著巨大的挑戰。
百億元補貼政策傳遞出產業結構調整的訊息
近年來,中央財政逐步增加農機購置補貼規模,既有支農惠農和拉動農機需求的初衷,也帶有明顯的市場導向意圖。農業部公布的今年農機產品購置補貼政策中明確指出,2009年的補貼機具種類將由2008年的9大類18小類50個品目擴大到12大類38小類的128個品目。補貼標準有兩個方面:一是全國總體上繼續執行30%的補貼比例;血防疫區繼續執行“以機代?!?0%的補貼政策,汶川地震重災區縣補貼比例也將提高到50%。二是單機補貼額一般最高不超過5萬元。但將根據實際需要,把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擠奶機械補貼限額提高到12萬元。從農業部公布的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中可以清晰發現,今后國家對農業機械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意圖非常明顯。
為此,農機生產經營企業必須快速適應市場形勢的發展變化,努力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迅速實現由中小型農業機械向適合現代農業產業化作業的大中型農業機械產品轉移;由田間作業機械向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作業機械轉移等等。無疑,要實現這些轉移,可謂任重道遠。
項目集中執行對企業產能和組織能力帶來挑戰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元恩曾經表示,如果由百億元補貼拉動的635億元的市場商機成立的話,對企業來說,能否如期生產出這么多產品值得探討。從承擔生產供應的生產企業的構成看,雖然今年的項目資金總額比去年提高了1.5倍,但最終能夠進入補貼目錄的生產廠家數量并沒有同比例增加。在項目運作方面,盡管表層上看,各生產企業間的角逐異常激烈,但由于企業資質標準和企業資金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能夠最終參與項目運作的生產企業基本上仍然是以往的那些大中型骨干企業以及具有自身優勢與特色的中小型企業。從項目執行周期看,通常情況下,歷年的項目補貼多是從4月份開始,到9月份結束,大約有5個月時間。雖然今年時間有可能提前到2月末或3月初開始啟動,預計結束時間仍然與往年出入不大,也就是說項目執行周期仍然將集中在約半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約占全行業1/3的生產總量將由部分廠家在半年時間內突擊完成,這對于企業的生產能力、原材料供應、資金鏈配套等各環節都將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源自: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