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食品包裝機械行業回顧
康美包蘇州工廠日前正式啟動
11月26日,SIG康美包(蘇州)有限公司舉行了隆重的開業典禮,此舉意味著SIG康美包中國本土化生產正式拉開序幕。蘇州新廠的開業體現了SIG康美包對中國消費者的承諾,不僅縮短了對國內客戶的供貨時間,而且能更快地應對客戶的特殊需求,提供整體包裝的解決方案。
SIG瑞士工業集團首席執行官雷馬赫(Rolf-DieterRademach□er)先生在開業典禮上表示,包裝市場在中國發展迅速,技術日新月異。中國市場不僅對于客戶,而且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如今,SIG康美包在中國的主要客戶包括了果汁和乳品業中主要生產廠商,如內蒙古伊利集團、濟南佳寶乳業公司、北京匯源集團等。
SIG康美包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鮑立德(DouglasBroughton)先生介紹說,新工廠投產這一項目按時完成并且未超出預算,其本身就是一大成功。在上海和北京兩個辦事處的支持下,蘇州工廠將會更好地為客戶服務,同時在中國開拓新的業務。對于在蘇州的投資,鮑立德先生表示,新的制造廠滿足了日益增長的飲料包裝盒的需求,SIG康美包的本土化生產,不僅縮短了對中國客戶的供貨時間,并能更快地應對客戶的特殊需求,以更為創新、可靠和環保的手段,提供包括產品、技術、設備和營銷等方面的整體包裝解決方案。
據悉,中國是SIG康美包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投資將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總投資額達9000萬美元。在中國,SIG康美包目前有70多條無菌灌裝生產線在運行,其供應中國市場的康美包標準紙盒和康美包小包裝紙盒已經全部轉移到蘇州工廠生產。蘇州工廠目前產能大約為每年7.5億只包裝紙盒,最終產能將達到每年33億只。
誰來裝備中國現代化
當越來越多的MADEINCHINA走出國門時,雖然“中國制造”與世界市場聯系正日益緊密,但“中國裝備”卻難以裝備“中國制造”。有關專家認為,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不僅產品附加價值很低,更為嚴重的是,處于基礎地位的裝備制造業遠遠落后于世界水平,中國要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的路還很漫長。
由于“中國制造”過多依附國外裝備,裝備業的國內市場受到擠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胡春力說,技術開發能力不強、制造加工質量水平低是裝備工業中的兩個突出性問題。盡管我國通過技術引進,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等辦法做了不少努力,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反而有拉大之勢。原因是,第一,我國對裝備工業的投入忽視了建立技術開發能力和開發主體;第二,技術改造只從單個企業的設備更新考慮,忽視建立社會化、專業化的加工體系。因此,出現了作為世界的機械工業大國的我國,生產各類設備所需要的核心部件、基礎件、功能件有相當部分必須進口。
4月16—17日,國務院在大連召開振興裝備制造業座談會,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企業界、行業協會、學術界等方面的同志齊聚一堂,暢所欲言,拉開了新時期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序幕。專家認為,我國裝備業規模不小,但國際競爭力不強。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規模大體排世界第五位,不少機械產品總產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總體而言,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規模比較大的是一般加工能力和普通機械產品,真正體現行業競爭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藝和重大技術裝備仍然比較薄弱。
原國家經貿委行業規劃司在2002年9月發表的裝備工業競爭戰略研究報告認為,技術瓶頸是制約裝備工業發展的根本因素。報告說,我國裝備工業50年來的發展,始終沒有擺脫技術引進模仿型的模式,裝備工業一直在引進——落后——引進的怪圈中徘徊。我國裝備工業雖然能夠提供經濟建設所需的一些重大裝備和產品,但技術主要依靠從國外引進。機械制造業中57%的產品產業化是在引進技術基礎上完成的。
我國裝備工業大中型企業在技術引進時,引進經費在技術開發經費支出總和中占很高比例,技術引進費用遠高于用于消化吸收的經費。許多企業引進技術后,對引進的技術往往停留在消化階段,對于硬件設備往往只停留在使用上,消化吸收根本談不上。
我國正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一項“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目標是使制造業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目前的約15年縮短為10年,以加快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的制造業總體來說大而不強,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加快我國的工業化就得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推進制造業,用信息技術來改造我國的制造業。 西得樂上海技術中心在外高橋保稅區成立 3月16日,西得樂上海技術中心在外高橋保稅區正式開幕,新成立的上海技術中心,無疑會使西得樂將寶貴的專業知識和獨一無二的專業水準更近距離地賦予整個亞太地區的客戶,給予他們廣泛的技術支持、完備的零部件供應以及最一流的瓶子設計和包裝線設計的理念。
西得樂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希拉德·史居屈先生指出,我們期望通過帶給客戶最具競爭力和最可靠的技術和服務,成為液體食品塑料包裝生產線的世界領導者。我們今天來到上海是因為在過去的十年里,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西得樂最重要的潛在市場,而且這個發展是持久而穩定的。我們相信到2007年,中國的飲料市場會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遞增,同時,塑料包裝將越來越成為消費者的中意之選。
中國和亞洲市場的定位在哪里?西得樂亞太區總裁張忠先生說,我們服務中國和亞洲市場已經有超過20年的時間。在中國和世界范圍內,幾乎有70%的塑料瓶是由西得樂的機器生產的。在過去的幾年里,由于客戶的支持,我們在這一地區隨著飲料行業的發展不斷壯大。在中國,西得樂成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信譽。我們擁有吹瓶機的最大銷售量,擁有最快的高達每小時6萬瓶PET灌裝及包裝整線,最近還推出了最先進的無菌灌裝技術。
上海國際包裝·印刷城開業
4月21日上午,上海市“一區一業”產業規劃標志性項目上海國際包裝·印刷城正式開業。中國包裝財富論壇———上海首屆國際包裝印刷周也同期舉辦,從而使本次盛會成為中國包裝行業二十多年來成就與智慧的一次集中展示。
上海國際包裝·印刷城的建設始于2001年,經過長時間科學的論證與100多名專家、企業總裁的對話探討,在中國包裝技術協會、上海市經委、上海市普陀區政府與上海市包裝技術協會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1月10日奠基開工,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規劃、建設、招商,順利完成各項工作,引進海內外實力品牌企業300多家,其中包括上海電氣印包集團印機公司、美國LOVESHAW公司、日本杰特樹脂版公司、德國勞易測光電子公司、馬來西亞國際宇宙集團、中國新雅集團、浙江新東方油墨集團、中國吳泰集團等知名龍頭企業。
燕京清爽啤酒新包裝隆重上市
被喻為北京啤酒市場上的“寵兒”———燕京11度清爽型啤酒,在年滿18歲時“改頭換面”,以全新的形象上市。據了解,為了迎接奧運會、服務奧運會的需要,實現新世紀、新燕京、燕京清爽新形象的戰略規劃,燕京啤酒集團公司決定,從7月22日起,占北京85%以上市場份額的、每年供應北京市場60萬噸的燕京清爽型啤酒正式更換包裝。
新包裝亮麗色彩中透出柔和舒展,莊重大氣里流露典雅豪爽,燕京啤酒公司以消費者為本的精神,在保持原有基本風格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新的內涵,使燕京啤酒這一中國名牌的形象更加完美。
新商標保留了原來清爽啤酒商標的橢圓形特征,整體為方形,動靜結合,顯得莊重大方,仍是消費者熟悉的面孔。變化最大的是去掉了脖標,改為鋁箔紙頂標,V字外形,給人一種大氣,整體造型突顯11度清爽型啤酒的豪爽。新商標加上燕京11度清爽啤酒的優良品質,提升了燕京啤酒的產品形象。
秦皇島中德與德國KHS公司結成戰略同盟
9月8日,對于秦皇島中德實業有限公司和德國KHS公司是個特別的日子,他們在熱情、友好的氣氛下舉行了全面戰略技術合作簽字儀式。今后,德國先進的貼標機、灌裝機技術將有望在中國實現本土化生產,當然,得到實惠最多的是中國的啤酒企業,專家認為,購買進口設備將更加便宜。
秦皇島中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守讓說:對于這次我們與德國KHS公司的合作,我非常高興,合作后,我們要不斷學習德國的先進技術,將來還要生產灌裝機等啤酒、飲料全套生產線。德國KHS公司亞洲部總裁格拉斯先生表示,我們見證了中國啤酒工業的發展,制造技術突飛猛進。中國市場是巨大的,KHS要把先進的技術帶給中國。今天,很多的啤酒、飲料企業都在使用這些技術。市場瞬息萬變,到中國找一個合作伙伴的時候到了。中國好的發展環境,使競爭變成了合作。
我國食品機械專業人才奇缺
破解“三農”難題是中國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三農”的實質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關鍵是要使農民增收,農民要增收的前提是農產品必須增值,農產品增值加工制造業就要跟上。記者最近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食品機械行業肩負著重大使命,“三農”問題的提出為食品機械行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平臺,但眼下,食品機械專業人才奇缺,不利于食品工業的持續發展乃至“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
機械行業專家、學者指出,我國食品機械專業人才缺乏,皆由我國食品工業重引進輕研究、重應用輕基礎的科技體制所造成。中國農業機械化研究院院長李樹君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總體水平相當落后。他說,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都在90%左右,我國只有30%左右,發達國家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農產品占80%,而我國只有20%左右;發達國家加工制造食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比重大約為80%,而我國正好相反,發生這種情況與食品機械專業人才奇缺有直接關系。
“解決食品機械專業人才緊缺,盡快培養大量的專業人才已經刻不容緩”。專家、學者指出,一方面,隨著原料與加工的矛盾逾發突出,農產品品質與加工途徑出現兩難,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再分配出現兩難。要解決這些問題,人才必須先期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