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率調整對縫紉機業影響幾何?
在此次出口退稅率調整中,縫紉機產品出口退稅率從13%降為9%,這使中國縫制機械出口企業頗受影響。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向高附加值產品研發方向發展。長遠來說,這是一個利好消息。
財政部6月18日宣布從7月1日起,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做出調整。近日,28家上市公司就因出口退稅率調整所帶來的影響發布公告,根據公告中預測的利潤下降金額計算,此次出口退稅調整影響相關公司業績為14.09%。但出口退稅調整政策的推出,受波及的絕不僅僅是這幾十家出口企業,不少行業的贏利水平也受到影響。其中,縫紉機產品出口退稅率從13%降為9%。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縫紉機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幾代人的建設現已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品種豐富、門類齊全,既能滿足國內需求又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不但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更加大了開拓海外市場的力度,在有些企業中產品出口額甚至占有了相當大的比重,很多縫機生產企業對出口的依賴性也日益增強。
不過,了解行業的人都清楚,出口數量的增長并不能掩蓋其中隱藏的問題。中國縫制機械出口目前仍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產品的科技附加值較低,很多縫制機械生產企業通過打價格戰與國外同類企業競爭,最終導致企業銷量不斷增加,可是利潤卻不斷下降。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下,財政部近期出臺的出口退稅調整政策對以出口為主的縫制生產企業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但令人欣喜的是,6月27日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王曉華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對高科技產品以及深加工產品還是保持著比較高的退稅率水平。王曉華說:"7月1日調整出口退稅率涉及商品種類比較多,有些產品在技術層面考慮屬于高科技產品,但是在生產工藝上又存在一定的污染和高耗能問題,所以在產品的定性上,大家判定的角度還是有一點差異。按照一貫的原則,如果有些產品確實屬于高新技術產品或者是深加工產品,而且不屬于‘兩高一資’產品,調查核實后還會根據情況做出調整。"
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王曉華的此番談話,不但深刻闡述了出口退稅率調整的內在涵義,以及給中國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更為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今后的發展指出了一條明路,那就是唯有發展科技、走科技創新的道路,才能在現階段享受更多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積蓄實力,從而在將來的國際競爭中分一杯羹。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次出口退稅率調整對縫企的短期收益造成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退稅率調整能為我國縫機產業結構調整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政策出臺以后,很多出口量比較大,特別是以低價經營為主的縫機生產企業深感壓力,雖然之前有所準備但當政策真的出臺后還是有些倉促應對,甚至出現了趕在政策實施以前搶先出口的情況。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不少企業為搭上享受退稅政策的最后一班車,紛紛把原來安排在下半年的訂單提前。王先生是一家私營企業負責外貿出口的主管,他表示,出口退稅政策的出臺確實讓企業有點措手不及,為了盡可能提高利潤減少損失,企業領導指示已經簽下訂單的盡可能搶在7月份之前出口,工人為此加班加點趕進度。
"搶出口"畢竟不是上策,就行業如何積極應對出口退稅率調整問題采訪了中縫協副理事長兼商貿委主任胡淼海。胡淼海表示:"本次出口退稅調整主要是針對高能耗、不環保和售價低的低端產品,出口退稅率調整政策的出臺,對行業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行業應沉著應對此次政策調整。出口退稅率調整政策和實施不但有利于國家引導國民經濟向健康穩定方向發展,更是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保障,同時也是我們縫制機行業對自身的磨練和提升。可以這么說,出口退稅率調整是國家引導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手段,也是我們縫機行業產業升級內在的需求。"在胡淼海眼中,行業可以借助稅率調整這一契機,對出口產品進行新一輪的價格調整,并借此機會進行結構調整,淘汰那些低檔、高能耗的產品,研究和生產更環保、科技附加值更高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