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基礎告別山寨自主品牌背后有隱憂
對自主品牌而言,金融危機對全球其他市場的打擊讓其有機會站在了一個重要的大舞臺上,但能否成角兒成腕兒,還要看自己的功力,要走的路還很長。
繁華:自主品牌全面突圍
一般而言,一種勢力或產品的崛起,必然以同一領域內的另一勢力或產品的消弱甚至滅亡為代價。 如今,自主品牌正站在這樣一個機遇面前,金融危機對汽車市場上現存強者的打擊,增大了自主品牌順利崛起的機會。剛剛結束的上海車展就是自主品牌在這個機遇造就的舞臺上的第一次亮相,而這一亮相則是自主品牌崛起的里程碑。
首先,“車海戰略”初現。奇瑞展出六大系列32款新車,吉利展出旗下三大產品系列的22款車型,而比亞迪攜F系列、S系列、M系列、DM雙模電動車、純電動車等五個系列近10款產品參展,長城汽車也展出12款車和3款發動機;其次,產品序列越來越復雜。奇瑞的4個獨立品牌涵蓋了從低端到中高端并涉及商務車領域、吉利的22款車分上海英倫、全球鷹、帝豪幾個品牌,皮卡老大長城大舉發展轎車,越野見長的長豐全面跨入乘用車;新能源方面幾乎家家都有產品。以電池起家的比亞迪的E6、F3DM等自不必細說,奇瑞、華晨、吉利、長安也都有不同方式的新能源產品,就連一向穩健的長城、轎車領域的新兵眾泰也都展出了自己的新能源產品。
隱憂:中高端營銷有待考驗
“我早在幾年前就說過,發展中高端產品甚至高端產品,是自主品牌的一個趨勢。”知名汽車評論員賈新光曾這樣說。“發展中高端品牌是必然選擇。”記者采訪奇瑞董事長尹同躍時他表示得非常堅決。“我們不會放棄造小型車和為老百姓造好車的目標,但是我們不能停滯不前,不能造中低檔的車,而要造中高端的車。”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這樣表示。上海車展上,幾乎所有自主品牌都用展品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不過,自主品牌面對中高端市場“消費品牌”這個特色,基本上靠的仍是在低端市場上歷練出的成本法寶。“我們的價格肯定不會比合資品牌低多少,但價值肯定會比他們高,他們車上有的我們也會有,他們車上沒有的東西我們也可能會有。”面對中高端市場,吉利和奇瑞同時選擇了“塑造新品牌”的多品牌思路。記者在采訪華晨董事長祁玉民時,他卻有一個觀點,“多品牌發展是對現有品牌不自信的做法”。是否有時間和耐心去承受新品牌初期的“寂寞”和“叫好不叫座”,同樣是對自主品牌經營中高端市場的考驗。
短板:研發能力需要夯實
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銷售公司經理何俊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推一款新車,一般都是先進行市場調研,然后根據調研結果進行研發設計,整個過程可能要幾年時間”。這難道說明,自主品牌的研發能力一夜之間已經超越合資企業并擁有了同時研發多款車的能力?這在短時間內顯然不能,因此就有了國外媒體大呼山寨的情況。
誠然,從模仿到趕超,幾乎是所有行業后進者成長的必經之路。借鑒讓后來者更容易被市場接受、成功的風險要小得多。這也是多數人對自主品牌的山寨行為不太深究的原因所在。但問題的關鍵是,一味地借鑒,成批次地借鑒,這對自主品牌的研發能力是毀滅性的吞噬,如同毒品對人體的損害。試想,走慣捷徑的人,還愿意自己再去劈山開路嗎?而研發能力恰恰是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