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TD-SCDMA只能成功的壓力
背負“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包袱,TD-SCDMA會不會讓我國整個3G產業成為賭注?這個問題在得知“2006TD-SCDMA產業經濟年會”突然從一個公開的會議改為小范圍內部會議時突然就跳進記者的腦海,隨后很多的問題奔涌而來。
雖然TD-SCDMA在我國自主創新戰略中具有特殊地位,國家應給予強有力的支持,但國家怎么支持才能達成所愿呢?
如果只談“自主標準”、“民族標準”而回避標準的核心問題——技術專利,是不是有點形而上學?該怎么評價我們在TD-SCDMA上的核心專利呢?在推行自主創新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太急功近利了呢?
先行發放TD-SCDMA牌照似乎已經不僅是呼聲,先行的含義就是抓緊時間促進TD-SCDMA的商業化和產業化,使它與其他兩個標準的差距迅速縮小。但先行多長時間才能解決這個問題?TD-SCDMA獨立組網需動用數千億的國有資產,誰能說得清楚這樣去賭一個缺乏商用競爭力的標準風險有多大?
盡管產業研發投入上千億,靠什么贏利仍只是虛擬的數字,產業各方期盼的贏利回報都不現實卻又都心知肚明、心甘情愿。從來沒有一個產業像3G這樣令人矚目、疑惑,從來沒有一個標準像TD-SCDMA這樣引得全球焦慮。在我國當前有必要啟動3G的時刻,焦慮全部集中于TD-SCDMA,它成為3G發展的最大未知數,因為TD-SCDMA進展和發牌時間非常微妙,它的明朗化代表著我國整個3G政策的明朗。
在這種我國政策制定的曖昧與信息披露的混亂或謹慎中,大部分業界觀察家認為,我國肯定會采用全球兩大3G標準建網——歐洲的WCDMA及美國高通公司的CDMA 2000,而我國本土TD-SCDMA的命運則充滿了變數。理由是,TD-SCDMA大部分未經測試的技術可能更多用于支持其他技術,而非單獨存在。據說在全國建設一個TD-SCDMA獨立網絡需要資金高達2000億元以上,用如此巨大的資金去保護推動我們的標準,這個賬該怎么算呢?從來沒有人站出來算得明白。
每個中國人都從內心里盼望TD-SCDMA能開花結果,但有多少人能冷靜地看待TD-SCDMA未來必須經歷的困難呢?最令人擔憂的困難是什么?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不久前在西班牙舉行的3GSM大會迎來了史無前例的規模和參觀人數。從參會人數看,代表GSM/WCDMA陣營是代表CDMA陣營人數的6倍,這同全球WCDMA/GSM和CDMA市場份額比率驚人地一致。經歷了近9年的努力,3G特別是WCDMA已經從暴熱、降溫、理性轉向務實和加速。相反,基于CDMA的3G演進在2002年和2003年達到高潮之后這兩年步伐似乎有些放緩。根據全球分析行In-Stat/MDR的研究報告,到2008年全球WCDMA基站數量在整體基站市場中份額達到23.1%,而GSM依然擁有61.5%的份額,這無疑代表著WCDMA進入輝煌階段,它的影響力正在加速地擴張。
舉這個例子的動機很簡單,也許并不科學。WCDMA之所以得到全球范圍的認同,多少是因為產業成熟度、商用環境有關,尤其是它的用戶基礎來自于目前擁有全球最廣泛用戶的GSM。那么,TD-SCDMA與之相比要經歷怎樣的過程才能讓我們滿意?WCDMA達到今天的程度用了將近9年。
從種種跡象分析,雖然TD-SCDMA標準自身專利數量過低、商用程度較差、前向演進存在問題,我國仍將力挺TD-SCDMA,因為這是我國的標準,對我們的意義已經超出了產業范疇。但是,我們該怎樣讓它成為真正的全球標準?如果TD-SCDMA只能在國內形成封閉的產業,將很難與其他開放化國際3G標準競爭,始終會面臨很大的產業淘汰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