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車行業發展;經歷曲折但前景樂觀(1)
叉車作為一種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專業工具,使得叉車行業的發展不僅與經濟
發展的數量和質量息息相關,而且決定了叉車產業的成長期和成熟期較長、發展歷程較為復
雜。加上近年來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帶來的強烈沖擊,我國叉車行業的發展已經和正在經歷一個
復雜多變的過程。
外資品牌大舉介入 沖擊促進行業發展
國際叉車行業的發展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歷史,而我國自50年代中后期第一臺電動叉車和
內燃叉車先后在遼寧誕生以來,只有40多年歷史。我國叉車行業在70年代初具規模,直到1993
年,由于總體趨勢上的供不應求,全行業都過著風平浪靜、豐衣足食的日子,即使年產幾十臺
的企業也有利可圖。但是,1993年以后,伴隨著外資品牌的介入以及部分企業市場意識、競爭
意識的加強,這種狀況開始逐漸發生變化,本土叉車企業的好日子一去不回。
外資品牌之所以能成功立足中國叉車市場的主要原因是,叉車用戶多為具備一定實力的社
會商業組織,用戶整體購買力相對較高,特別是近年來數量與日俱增的外資企業,不僅叉車使
用意識強,而且大多傾向于中高檔產品,再加上叉車使用范圍廣泛,倉儲等很多應用領域對叉
車的排放、噪音等要求較高,因此中高檔產品有相當的市場需求,所以數倍于本土產品價格的
外資高檔產品也能夠找到足夠的細分市場得以迅速發展,這是叉車行業明顯區別裝載機等其他
工程機械的地方。自1993年以來,世界上各大工業車輛集團均先后在中國開辦獨資、合資企
業,目前已達到10余家,他們以良好的質量和多樣化的品種逐年增加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沒有
在中國辦廠的國外廠家也均在中國積極發展代理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銷售規模。國外品牌在
中國市場的迅速發展給本土叉車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特別是1996~2000年之間表現
比較明顯,雖然這期間我國叉車市場始終保持穩定的需求,但本土企業整體狀況一片低迷,有
幾家原來非常有名的企業相繼出現明顯下滑的趨勢,有的甚至倒下了。當然,外資介入給本土
企業帶來沖擊的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的發展。
技術進步機制創新 優勢企業活力初現
面對外資品牌的入侵,本土企業背水一戰,競爭意識得到了提高,競爭行為措施得到了擴
展和強化,少數企業在技術和機制方面也有了很大的作為。近年來各企業紛紛加強了世界先進
技術的引進,尤其是2000年以來,優勢企業特別注重了產品舒適性和外觀造型設計,合力和杭
叉相繼推出新型換代產品,可靠性進一步提高,扭轉了90年代末以來本土產品在外資品牌沖擊
下的頹勢。此外,杭叉在技術進步的同時,在2000年率先成功實現了產權制度改革,改制幾年
來,企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主要經營指標均達到了行業最好水平,預計2003年叉車銷量
將達到1.2萬臺以上。這些都說明本土優勢叉車企業具有較好的發展潛質。
購并整合優化資源 規模經營優勢明顯
在外資品牌的沖擊和各優勢企業競相發展的大環境下,作為行業領頭羊的安叉集團,在技
術進步的同時,近年來還進行了多項購并和大規模技改,這些行為對完善內部配套體系,增強
質量、成本的可控性,從而提高質量、降低成本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壟斷
了行業優質配套資源,培植了競爭優勢。購并項目有:收購寶叉四廠、蚌埠液力機械廠、安慶
車橋廠項目;技改項目有:沖焊型液力耦合器、特種叉車、傳動裝置、沖焊型液力變矩器、鍛
件、轉向橋等技術改造項目。
這一系列行為不僅使安叉獲得了較低成本、較高質量的外部配套資源,而且使安叉集團形
成了在規模、水平方面領先于行業的制造體系。其中,收購寶叉四廠項目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
了安叉在西北市場的區位優勢。目前安叉已成為行業配套最完善、自制率最高的企業,并形成
了明顯的規模效益。實際上,叉車和汽車產業相似,規模、效率導向特征特別明顯,這一點在
國外叉車制造企業中表現更加突出。另外,安叉集團通過“局部小合資促進整體大發展”策略
的實施,從合作對象TCM那里獲得了很多技術、管理方面的收益,這對安叉的發展也起到了很
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