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實為中國進口紡織機械及零件來源地
在不斷向中國紡織品亮起紅燈的時候,歐盟似乎忘記了自己也是中國紡織品行業發展的受益者之一。拱北海關最新公布的一份統計分析報告顯示,實際上歐盟是國內進口紡織機械及零件的第一來源地。據統計,今年1-4月廣東省進口紡織機械及零件2.2億美元,而其中來自歐盟的產品就達到了8681萬美元,占40%。
如果從全國同期數據情況來看,這個比例還要更高,1-4月全國進口紡織機械及零件11.2億美元,而其中從歐盟進口額為5.2億美元,占到46%。雖然從歐盟進口紡織機械及零件的絕對價值比去年同期有24.5%的降幅,但考慮到去年國內紡織行業為了迎接紡織品全球自由貿易的到來,大量進口紡織機械及零件所造成的高基數,這個下降就顯得比較合理,況且1-4月全國進口紡織機械及零件的價值也有28.6%的降幅,所以從歐盟進口紡織機械及零件在我國整體進口中的比例還進一步上升。
以廣東省數據為例,1-4月,廣東省從歐盟進口的兩大類紡織機械仍維持了明顯增長。廣東省從歐盟進口針織機和紡編機849臺,同比增長16%;進口紗線織物等后整理機器529臺,增長了22%。
國際貿易的最優化狀態應該是發達國家生產技術密集型商品,發展國家生產勞動密集型商品,雙方進行交換,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分工互補。所以歐盟利用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自身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而不是通過用自身受益部門的一部分受益來幫助自身受沖擊產業實現轉型,改善產業結構,無疑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
目前,歐盟內部對中國紡織品問題也存在不同聲音。部分已完成產業結構調整的國家就反對向中國紡織品設限,而歐盟內部的紡織品和服裝進口商、出口商、紡織機械商也對有關設限措施持反對態度。我們也希望這些中國紡織品行業發展的受益者能在糾正歐盟貿易保護錯誤方面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早一點把歐盟拉回到理性冷靜對待中歐紡織品貿易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