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下滑趨勢并改3月降幅或仍超15%
浙江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海津說,公司已經在3月31日之前停止了一切業務,分析各下屬企業面臨的風險及其防控。
這是一家在中國500強中排第152位的公司,屬下包括浙江所有省級大型外貿企業。任海津說,現在公司接不到5、6月的訂單。
盡管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此前曾在“兩會”間歇透露,3月前10天的進出口表現比2月份有明顯好轉,降幅皆小于2月;但是更多的企業實際情況和數據則顯示,中國外貿形勢仍未有明顯改觀。
一位外經貿系統官員向本報記者證實,到目前為止,3月確實進出口降幅都小于2月份出口下降25.7%、進口下降24.1%的降幅。但是進出口持續下滑的大趨勢并未得到改善,預計3月進出口降幅仍然達到兩位數,有可能繼續超過15%。
2月“回暖”假象?
3月17日,在《國際貿易》雜志社舉辦的“新形勢下對貿易發展的作用、積極及促進之策”研討會上,商務部政研室副主任王子先表示,預計今年上半年,世界貿易總體可能下降達到15%。
而任海津說,2月曾經出現短暫的鋼鐵產量、價格、用電量回升,是因為2008年9月,鋼材價格突然雪崩的時候,大量企業只能到銀行開新的承兌匯票,一般為期三個月,在10月中下旬開出,2009年2月底還款。
2月出現了短暫的鋼鐵價格回升。這一回升給企業發出了錯誤的價格信號,企業開始恢復生產。而臨近2月底時,由于企業需要還銀行的錢,必須賣掉手中的貨,價格順勢下跌,跌到了2008年10月的最低點以下。
在周期性的波動之后,由于沒有實際需求支撐,企業仍然面臨“沒有訂單”的局面。
“去年9月份月度的出口是1400億美元,今年2月份我們月度出口額是600億美元,下降了一半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隆國強說。
前述外經貿系統官員表示,3月的出口降幅低于2月,有可能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下降趨于緩和后,企業恢復了一部分正常業務。但是據他所知,仍有大批企業處于“無單可接”的狀態。
而海關的數據也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口下降39%,進料加工貿易進口下降39.6%,按照加工貿易的生產周期,這一部分進口將在未來幾個月轉化為出口。因此,可以預見占據中國出口半壁江山的加工貿易出口上半年還將維持下行。
不過,3月1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接受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因為金融危機影響正在加深,現在斷言已經回暖可能還為時尚早。但是我們看到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是有競爭力的,支持機電產品出口等政策正在逐步到位,保持外貿穩定發展是有政策支撐的。”
企業融資成為首要問題
姚堅提到的支持機電產品出口政策包括融資環境和加工貿易政策,“在當前國際環境下,如果我們改進了融資,改進了加工貿易政策,對促進機電產品出口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他說。
但是任海津表示,在實際企業運營中,融資問題并未得到解決。目前銀行對風險非常謹慎,大量進行票據融資,要求企業先繳納50%保證金。或者主動放貸給國有企業,并以存款利率高于貸款利率的方式,鼓勵企業同時向銀行存款。因此雖然從今年前兩個月統計來看,存、貸款規模皆大幅增加,但是企業并未實際獲得資金。大量信貸資金流向政府投資的項目,而非真正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
而企業資金短缺后,違約風險迅速增加。企業只能用拆解訂單、增加定金、甚至減小經營規模來應對。國際信用保險機構科法斯2月首次將中國列入負面觀察名單,警告說,由于中國企業邊際利潤薄弱,隨著經濟增長減緩,企業貨款拖欠問題在2009年將更嚴重。
但是商務部貿研院研究員李健表示,用人民幣貶值和大幅提高出口退稅的價格手段刺激出口應該謹慎。這些手段首先可能助長企業惡性競爭;其次可能導致新的產能過剩,不利于外貿結構調整和非貿易部門的發展;另外也可能引發更多的貿易摩擦和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