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化參與農業結構調整要找準切入點
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戰略性調整,是當今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頭戲這一。這次調整不是單純種植面積的增減和糧經比例的確定,不只在種植業內部進行平面的調整,而是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農產品的品種和品質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是一種戰略性和立體式的調整。
毫無疑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將對衣機化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農機部門必須樹立為農服務的思想,圍繞大農業,發展大農機,充分發揮農機自身的優勢,積極投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戰場。筆者認為,農機部門至少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參與其中。
1、 圍繞發展高效農業,抓好高技術含量農機的推廣
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增強其市場競爭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為此,必須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努力提高農機產品的技術含量。
(1)積極實施"種子工程"。有專家稱,21世紀世界農產品質量的競爭,核心是良種的競爭,誰擁有良種和先進技術,誰就能掌握競爭的主動權。1998年農業部曾經向全國推薦了一批種子加工機械,經過幾年生產實踐的考核和改進、完善,目前要重點抓好大宗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果品種子的精選、干燥、包衣等關鍵技術的突破。
?。?)要優化糧食生產機械的性能,重點向水稻、玉米、大豆和優勢、專用、高效糧豆作物生產機械化傾斜。
?。?)積極研制新型的經濟作物、畜牧、養殖、農副產品深加工機械,引導資金、人才和技術向優質、高效經濟作物機械化傾斜,向設施農機化傾斜,向養殖業和畜牧業的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傾斜。
?。?)要實行農機化增長方式的轉變,由單項作業機具的增長轉變為向復式作業機具發展,由主要側重于農機保有量的增長轉變為"量"與"質"的雙重提高。
2、 圍繞設施農業,抓好缺門農機品種的開發
近年來,我國設施農業機械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是還不能滿足用戶的需要,應該在品種、數量和質量上有明顯的進步。要根據各地的氣候環境和土壤特點,在汲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有重點、有步驟地研制開發性能先進、功能多用、價格適中和適合我國各地設施農業需要的系列化作業機型。
(1)開發專用微型耕作機。例如專門用于蔬菜大棚、花園的專用耕作機,要求體積和質量小,動力足,操作舒適,動力以2.21~4.1kW為宜。
(2)研制適合設施內作業的小型精密播種機和地膜回收機,要求精播機的行距、穴距和播深可調,且控制準確。
?。?)開發穴盤育苗播種成套設備,著重研制與微耕機配套的小型制缽機、缽體稱栽機,制缽機要能依次完成缽盤裝土、刮平、壓窩、播種、覆土和澆水等多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