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生利益出發勾畫“智慧環保”藍圖
Feijiu網資訊平臺 本報訊 “十一五”至“十二五”初期,環境在線監測數字化和智能化一直被認為是提高環保部門環境監管、綜合決策、預警防災以及公眾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發展,“智慧環保”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眼前。“智慧環保”涉及多學科交叉應用,是基于智能感知系統、環境模型、工藝模型、專家系統、環境大數據等,重點解決面源管理、工業聚集地管理、機動車管理、區域聯防聯控、環境預警預報、環境污染調控等系統化問題的“會思考”的綜合管理方案。針對這一前景廣闊的環境管理新思路,本報采訪了聚光科技環境事業部總經理孫越。
據報道 隨著當前環境污染問題的凸顯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對于環保的重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以往的環境保護概念僅限于“節能”和“減排”這兩個最基本的要求,但現在看來,“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已經成為呼聲很高的民眾和國家訴求。然而,很多地方環保部門卻是力不從心。比如,企業末端排口監控數據已面臨數據有效性、真實性不高等難題,但環境執法人員非工藝專家,面對企業的治理工藝差別大、工況復雜等客觀難題無法清晰診斷企業治理工藝異常點等,給監察執法帶來了很大困難。如何充分地利用智能感知技術、通信技術和專業分析模型,整合各類環保監控信息,提供智慧化管理方法和決策思路,快速、智能響應政府管理需求,是目前環境管理亟待解決的課題。聚光科技迎合這一契機,重點面向城市及工業領域提供全面的智慧環保解決方案。
“我們不僅是做環境監測,聚光做的是環境管理。”孫越介紹到。聚光科技為各地環保部門提供整體規劃咨詢方案,不只是簡單的設備和監控平臺,而是將整個業務流程進行整合,集中在一個平臺上。這個平臺,被其稱之為“智慧型平臺”。通俗地說,聚光科技就是要構建一個環保“windows”,讓環保部門的業務工作都在這個平臺上運行。
此外,“智慧環保”解決方案實現了不同于傳統“數字環保”的幾大轉變。首先,實現了從“環境保護的單一指標”向涉及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強突發性、強危害性特殊指標監管轉變。聚光科技向來關注民生,不只局限于國家要求的常規污染物因子監測,還將監測產品線向生態、健康領域延伸。在國家還未出臺相關政策之前,聚光就開展了重金屬、VOCs、煙氣超低排放、生物毒性、大腸桿菌等與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污染因子監測設備研發,走在了國家政策的前面,儲備了豐富的技術資源。
其次,實現了從點源末端監控到全過程運行監管體系建設的轉變,保證傳統環境監管的真實、有效。對企業生產數據、治理設施運行狀態數據、污染排放數據的采集,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智能模型分析等技術分析實時監測并核定治理設施的運行情況, 幫助環境監察部門掌握治理設施的運行狀況,確保污染企業達標排放,避免偷排、漏排行為的發生。
“不能將智慧平臺等同于物聯網,物聯網只能算作智能化。物聯網實現了人機互動,在引入智慧環保后,我們不僅能看到監測數據,還能了解設備的實時運行狀態,并進行遠程指揮操控。”孫越說,“智慧與智能的區別在于,智慧不只是人機互動,還能通過系統中的模型運算,進行專家型指導,幫助工作人員成為專家,使其更專業地監察和決策。所以,我們提供的不僅是環境數據信息,而是一個智慧型的環境管理專家系統。”這個理念得到了許多工業園區管理者的認同,即使人員配置有限,也可以將園區那點“環境的事”管得一清二楚。
再次,實現了環境監管從傳統的點源、線源向面源、群源轉變,實現了對工業集聚地、污染集中區的立體式監管。“隨著園區越來越密集,對環境的影響也愈加顯著。尤其是化工園區,涉及的環境、安全、健康問題更為引人關注。”孫越告訴我們。聚光科技基于園區級政府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責,建立了工業園區“點、面、區”安全環保一體化監控預警體系,協助政府或企業在園區環境管理上做出了正確決策。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已有多個項目順利運行,如天津南港工業園區智慧環保、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智慧環保、寧波鎮海工業園區監控預警項目等,得到了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