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電子商務2014年迎來集中爆發期
冶金報3月12日報道,無論是今年的全國兩會還是地方兩會,電商都是一個熱門話題。與會的代表預測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將在2014年迎來集中爆發期。物流系統完善后、金融產品增多后,互聯網產業會與實體經濟實現無縫對接,中間環節的投資機會逐漸增多,而鋼鐵電子商務也將進入蓬勃發展階段。近日,上海斯迪爾電子交易市場管理有限公司借兩會東風,將在江陰、濟南、重慶、石家莊、武漢和山西等地展開“推進鋼鐵電子商務,促進鋼鐵行業轉型”的推介活動。
近年來,鋼鐵行業深陷產能過剩、嚴重虧損而不能自拔,但鋼鐵電商在如此低迷的大環境中抓住了發展機遇。業內人士分析表示,由于鋼鐵電商平臺提供的價格公開透明,物流、資金、支付等環節相較于傳統交易模式更便捷,諸多優勢使得鋼鐵電商的發展成為必然。
已有十多年鋼鐵電子商務運營經驗的上海斯迪爾電子交易市場管理有限公司,一直在注重推進中國鋼鐵電子商務上進行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該公司總經理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發展,國內鋼鐵現貨電子商務在近3年形成了一定規模。可以預見,隨著化解產能過剩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鋼鐵行業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鋼鐵現貨電商的發展也將更加迫切,從而迎來大發展時期。
如今,鋼鐵行業對電商日趨重視,一些企業都已“觸電”,如最早由鋼鐵企業發起的東方鋼鐵電商平臺和上海鋼鐵交易中心,由鋼貿商創建的電商平臺,由物貿公司建立的湖北鋼鐵交易中心等,由鋼鐵資訊類企業建立的電商平臺……然而,真正成功的鋼鐵電子商務平臺并不多見,盡管很多鋼鐵企業都在打造電商平臺,但多數企業缺乏技術、人才儲備,需要從零做起。從整個行業來看,企業電商平臺大同小異,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而且,在平臺建立之后,僅僅把原有客戶放到電商平臺上交易無法創造價值,還要解決“新增客戶在哪里”的問題。最終,很多鋼企電商平臺以失敗告終。
同樣,那些由供應鏈的參與方發起的電商平臺也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體現中立的立場,向第三方平臺轉型。企業的電商平臺更多地要考慮和生產系統的關聯,第三方平臺則必須考慮用戶需要什么。如何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是鋼鐵電商發展的關鍵。鋼鐵、物流、終端和金融,這個體系的演化不像B2C(簡稱為“商對客”,是電子商務的一種模式)領域這么容易,成功的模式一定是能夠讓這4種角色都從中獲益。
這些問題都是遏制鋼鐵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為了破解“瓶頸”,上海斯迪爾致力于“平臺+基地”的模式創新,推進鋼鐵電子商務,促進鋼鐵行業轉型,更具有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
面對機遇與挑戰,上海斯迪爾公司堅持不懈地進行實踐和摸索,始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經營理念,致力于打造以大宗生產資料的現貨交易為前提,通過“平臺+基地”一體化運作,構建生產企業、終端用戶、物流商、金融單位和電商平臺五位一體的共贏格局。重組后的斯迪爾憑借淮礦物流多年來從事供應鏈物流和倉儲物流積累的豐富經驗和豐厚資源,借助淮礦物流作為大型國有企業擁有的良好信用,與淮礦物流共同打造專業化、標準化、多元化的大宗生產資料的現貨電子交易公共服務平臺。
斯迪爾的“平臺+基地”一體化運作,也實現了鋼廠與市場的無縫對接。它的作用在于為鋼廠和買家整合資源,最終實現銷售、倉儲、加工配送和金融服務一體化、集中化、高效化。而在傳統鋼貿模式下,鋼材從生產到終端一般要經過鋼廠、鋼貿代理商、中間商、服務商、最終用戶等多個環節。環節過多導致鋼鐵行業存在生產組織與市場嚴重脫節的問題,并帶來了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等深層次影響。所以要實現鋼鐵行業和企業的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就一定要解決市場化運作的難題。
斯迪爾“平臺+基地”的探索與實踐,正在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方案和路徑,尤其是斯迪爾創新的“品牌現貨專場”,打造全新傳統大宗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嫁接鋼廠與終端用戶的直通渠道。其中,申特專場、西林專場、錦澄專場的成功運營,為斯迪爾以后與更多鋼廠合作提供了經驗和空間,因而受到眾多鋼鐵企業的青睞,紛紛加盟,利用斯迪爾的電商平臺,拓展銷售渠道,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