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推動行業競爭力提升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對今年前10個月行業經濟運行情況統計分析,今年我國紡織業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著健康持續的高速增長態勢,預計今年全年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將實現銷售收入2萬億元,實現利潤約660億元,全行業出口將達1160億美元。 2005年,我國紡織工業進一步呈現加速增長和效益提升的態勢,出口仍在穩步增長。盡管受到美歐貿易摩擦的嚴重干擾,以及出口征稅、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但我國紡織行業依靠產業進步,特別是深加工企業競爭力提升,依然保持穩步增長勢頭。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0月我國紡織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現行價)16329.3億元,同比增長25.94%;產品銷售收入15680.2億元,同比增長26.33%;利潤總額503.5億元,增長31.11%,超出上年全年增幅近1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除化纖行業利潤下降30%之外,其他各行業均實現繼續增長。化纖、紗、布、服裝等主要產品的產量分別達1309.30萬噸、1119.00萬噸、296.73億米、1156799萬件,同比分別增長12.07%、24.36%、17.60%、18.16%,比去年同期的增幅均高出2-8個百分點。 據海關統計,今年1-10月,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值為971.54億美元,同比增長22.31%。其中,紡織品出口363.19億美元,同比增長25.05%;服裝出口608.35億美元,同比增長20.74%。1-10月,我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總值為140.20億美元,同比增長2.09%。其中,紡織品進口127.15億美元,同比增長1.99%;服裝進口13.05億美元,同比增長3.11%。
“十五”期間,以技術進步為主要特征的固定資產投資,對紡織行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發揮了基礎作用。2001-2004年規模以上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約3170億元,使高檔紡織品服裝比重提高,其中面料一般貿易出口比重達85%以上,服裝質量達到高檔品牌的比重已提高到25%-30%,表現出紡織行業在國際產業布局調整中實力增強。 今年我國紡織行業經濟運行整體向好的同時,也反映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世界紡織品自由貿易回歸既有利于中國紡織工業發揮比較優勢,同時貿易摩擦明顯增加,貿易保護主義成為制約我國紡織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發揮比較優勢的主要因素;伴隨產業融入全球化進程加快,企業面臨的匯率、利率、稅率、原料和區域政治因素的風險加大,我國紡織產業的升級與創新需求更為迫切;在全球紡織產業及市場結構的調整中,我國紡織業已明顯暴露出在自主創新、原創品牌和現代營銷管理、產業整合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存在;棉花產需缺口加大,價格上漲加大了企業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