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成工程機械企業“保發展”的法寶之一
日前,有關部門作出最新統計,徐工集團、廣西柳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安徽合力等重點骨干企業每年都有80個左右新產品、新技術問世。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通過堅持走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道路,呈現出高速、強健的發展勢頭。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工程機械企業"保發展"的法寶之一。
以徐工集團為例,由該集團自主研發的200噸全地面起重機,一上市就接到了來自10多個國家的訂單。"當年別的企業引進技術是買了一塊‘黃金’,而徐工則把它看成是相當于買了一個‘點金術’。"徐工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相當于把成品當做半成品加工,徐工的"點金術"就體現在集團在技術創新上的不斷挖掘。
徐工集團的技術中心從國外把技術引進來,然后根據國內用戶需求設計出新產品。并且每項新產品出爐又要經過近百道工序的反復測試,比國際知名企業研發同類產品還要嚴格。"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服務客戶",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對此充滿信心:"能夠堅持這么多的產品都能夠達到世界級的標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使得我們的產品更有競爭力。"
據統計,2008年徐工集團營業收入歷史性地突破400億元大關,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個400億元級的企業,穩坐行業老大的位子。并且,徐工平均每年推出30多種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平均每10件產品中,就有3件來自主創新。
而由于單純依靠引進技術,同徐工當年同時發展的企業中有15%已經消失殆盡。"市場是殘酷的,你不進步不創新就要被市場拋棄。"回顧那段艱難歲月,徐工集團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玉純這樣感慨。
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始終是工程機械行業賴以發展的推動力。許多企業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進行"高位嫁接,二次創新",通過在技術發達國家建立研發分支機構和科技信息網絡,采取把國外同行專家"請進來"等方式,把握國際技術發展動向,增強二次創新的前瞻性。
技術創新的高額代價是眾多工程機械企業承受不堪的,然而,通過轉變思維,有些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施展了在市場上步步為贏的戰略,收復被外資占領的"失地"。工程機械企業根據自身市場的需求進行自主創新,把引進來的黃金視作點金術因地制宜才是權宜之計。
黃金和點金術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前者容易造成短期富足的誤區,而后者會成為永久的動力。
"自主創新是一種戰略。"三一重工執行總裁易小剛這樣看待自主創新在工程機械市場的地位。"一旦把自己定位成自主創新的企業,就必須擺脫對引進技術的依賴性,學習技術,最關鍵的是學人家的方法,而不能單純模仿,更不能簡單地‘抄作業’!"
10年前,國外品牌占領了我國工程機械一些主要機型的大部分市場,如今我國工程機械產品不但把國外品牌擠出中國市場,基本占領了除挖掘機以外的所有市場,而且出口到歐美等工程機械強國,近5年出口每年以63%的速度增長。去年底總出口額在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包括零部件),出口占工程機械全行業銷售的比重也超過50%。
據了解,我國已成為工程機械產業生產大國,產品銷售臺數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據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測算,目前我國共有裝備制造企業約5.5萬家,從業人員近1500萬人,工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稅收占國家財政收入的6%。
另有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去年規模以上機械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7.1%,并且全年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收入達到22%的增速。"我國機械工業仍未從根本上改變粗放發展模式,支撐行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仍很脆弱,自主創新、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不足以承擔起支撐全行業技術升級的重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于珍的話提醒行業保持清醒頭腦。
盡管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呈現總量增長速度快、重點產品產量高、效益增長幅度高、經營效率有提高、國際貿易進步快的發展形勢,但還遠未達到"高枕無憂"的水平。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工程機械大型裝備制造企業仍存在尚未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和規范的治理結構,技術開發投入很少,原有制造技術已經老化的現狀,大部分設備制造企業處于萎縮狀態。據統計,我國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不到1%,其中大中型企業的研發投入比例也僅為1.24%。業內專家表示,從總體來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在技術研發方面所投入的資金和精力還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