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術的制造業管理模式應用研究
1 引 言
在現代生活中有70%以上的用品是制造業產品。制造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得以持續、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制造業分布范圍之廣,影響之大,已經使它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全球政治、經濟和技術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制造業的競爭環境、發展模式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制造業正處于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國內外的相關事實證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改善制造企業的經營、管理、產品開發和生產等各個相關環節,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企業的創新能力等,從而實現產品設計制造以及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生產過程的智能控制化、咨詢服務的網絡化,從而全面提升制造企業的競爭力[1]。同時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指出:“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溫家寶總理也提出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經濟發展策略,這表明國家大力推動企業信息化的決心。
2 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現狀
中國制造業即是世界的經濟奇跡,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同時也是一個制造悲劇,基本是“來料加工”的機械勞動過程。我國制造企業的管理效率普遍較低,產品的技術含量低,,粗放的增長方式,較低的產品附加值,較高的對外技術依存度以及較低的創新能力等等都嚴重制約著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其唯一的競爭優勢便是相對低廉的勞動力資源,但在信息化、自動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這種優勢很快就將被機械話所湮滅。
在制造企業內部存在著對企業信息化的種種誤會,從江蘇省制造業信息化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目前企業較多的將信息化技術僅局限于技術本身,缺乏有效的管理,并沒有將其融入到企業的運營管理當中。具體表現為:管理信息化建設僅在辦公自動化,財務管理以及進銷存管理系統中得到較好的應用,而在決策支持、輔助產品設計、人力資源管理、產品研發、電子商務等技術應用方面還很薄弱。因此,雖然很多企業也存在信息化建設,但卻未能理解信息化的內涵,認為只要存在信息化項目,就達到了管理創新的目的,殊不知,這其實正是與信息化管理的本質背道而馳。同時,很多企業認為信息化建設是技術人員的事,高層領導極少參與。然而實際上信息化最大的利用者是高層領導,而技術人員僅僅是維護好系統就可以了。
不止在企業內部,對于制造業全行業來說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1)我國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有著巨大差距,我國的制造業信息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專業技術以及人才的缺乏,很多企業并沒有真正認識到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對信息化建設持觀望的態度。相比之下,國外很多企業已開始進行信息化的深入研究階段;(2)信息化基礎建設的不均衡,表現為不同行業間的差別,不同企業規模間的差別以及不同地區上的差別;(3)缺乏即懂IT又了解制造業特征的高水平專業咨詢人才,鑒于IT服務商更專注于軟件本身應用,不了解企業所需,而企業卻又不了解IT,所以造成建成的信息化設施并不能夠真正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
3 企業信息化管理以及相關管理模式
自從20世紀60年代信息技術革命引發信息化發展以來,世界各國的信息化進程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并將成為當前和未來國家競爭的重要技術。所謂企業信息化是將現代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制造技術相結合,應用到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和企業運行管理的各環節,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過程。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企業,可以通過對企業的規范化和流程化,來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提高其生產運作效率。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實現了跨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換,這使得企業在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加強,企業的決策能力也得到了延伸,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也由最初的數據處理、信息集成向決策服務高級階段過渡。企業信息化是在信息的集成與共享的基礎上形成的人機合一的系統工程,其主體一般包括管理信息化、研發信息化和制造信息化三個部分。同時,“十二五”期間,對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定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要為主導產業發展提供信息支撐與服務;(2)要從工具推廣向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發展;(3)要從設計、制造環節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發展。這三個方面將是我們對未來五年制造業信息化的基本定位。
管理模式,是指圍繞特定的管理理念,在管理的過程中不斷形成的一整套的操作系統,是一套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套自覺遵守的管理運行體系,即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系統結構+操作方法。G管理模式(簡稱GMS)是基于多維博弈人性假設建立的一種全新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人+制度+創新”,認為人是企業管理之本,制度是企業經營之法,創新是企業的發展之源。人本管理使企業能夠存在,制度管理使企業能夠發展壯大,創新管理使企業經久不衰。在這一核心思想中并不是將人、制度和創新進行簡單的累加,而是一個互動、協調、發展的過程。企業通過合理配置“PECK”(即權力、經濟力、知識力、文化力)來推動管理實現更好的作用。
因此,本文將利用G管理模式的特征,從管理理念、系統結構以及操作方法角度來考慮建立人員、制度和組織結構等方面基于信息技術的制造業管理模式。
4 利用信息化創新管理模式
運用G管理模式的思想從人本管理、制度管理以及創新管理三個相輔相成的方面對制造企業基于信息流的管理模式進行探討。按照傳統的職能管理原則,企業的組織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型的,企業最高領導位于金字塔的頂端,擁有絕對的權力,然后是一級級的領導下來到達最低邊的一線員工。這種傳統的信息處理過程忽略了信息時效性的特征,以及信息決策過程在這種森嚴的上下級間的消耗問題,因而極易造成信息的缺失,不能滿足現代市場快速、及時反映的要求。因此利用信息化技術便捷、及時的特征來對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信息管理流程進行改造。
通過企業的信息系統的作用改變企業內部信息流的作用方向和方式,使得基于職能管理的傳統管理模式實現了組織結構、人本管理以及制度上的改變,是企業更能滿足現代市場快速化、多樣化、廣泛化的要求,適應時代發展。
(1)組織結構上的改變
利用信息系統信息傳遞的時效性、真實性特征,使得客戶群反饋的市場信息得以在企業內部及時反應,便于最高管理者及時了解市場的變化,從而有力的避免了由于傳統基于職能的金字塔型組織結構所造成的信息孤島問題,使企業組織結構向扁平化發展,便于信息的傳輸和利用,使得企業在面對外界市場的快速變化時,更具彈性和較強的適應性。而且也打破組織內部各種不必要的部門分割,強化組織內部的協調溝通能力,消除企業和客戶、供應商間的障礙,共同應對市場變化。
(2)人本化管理
在企業主體中,一線員工是企業當中最大的群體,然而在傳統模式中,管理者往往只關注這個最大群體作為工具的價值,而忽略了他們作為個體所具有的主動性和創作性,這其實是被傳統管理模式所忽略掉的最大價值群體。在企業的管理活動中,必須充分體現人本精神,這其中不僅包括管理層的人本體現,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基層員工甚至是客戶群的人本要求,只有當這些均得到滿足時,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實現企業和職工的共贏。在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中,順應了人性的管理,明確了企業當中最大群體——一線員工的權力和義務,使得面向最廣闊信息來源的一線員工能夠充分利用信息來即時、快速的對市場信息做出反應,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3)制度創新
管理者作為企業信息化管理主要的參與者,能夠應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統的數據收集與處理功能,及時、迅速、準確的來了解市場的動態變化,同時,利用信息系統所給予的決策輔助,對市場的突發狀況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在這種模式中高層管理者不再是位于森嚴金字塔頂端的“獨裁者”,而是位于信息流最低端的服務者,為一線員工提供服務,提供資源。這種依賴信息系統的管理模式改變了以往的企業內部管理運行機制,因而應從內部制度上來給予這種模式以支持,是其能夠發揮快速反應的作用,實現了制度上的創新。從而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化、網絡化所帶來的便利條件,實現制造型企業像服務型企業的轉變。
5 結 論
(1)針對我國制造業是“制造大國”而不是“制造強國”的尷尬處境,以及未來市場快速多變的特征,闡述了信息技術給中國制造業所帶來的希望;
(2)基于信息技術以及G管理模式方法,對傳統基于職能的金字塔型企業組織結構進行了改造,改變了這種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變化的落后管理模式的運作方式,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基礎上,使其能夠滿足多變市場的要求;
(3)以上管理模式在強調最高管理者參與信息系統管理的基礎上,將會最大發揮信息的有效價值以及企業內部最大價值團體——一線員工的創新價值,從而有利于實現企業的持續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