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設備動態規律指導設備管理的探討
由于醫療設備不盡同于有固定工作定額和慣性工作計劃的企業生產型的設備,其自身規律很難順應一般意義下的指標管理模式,我們試就近10年的資料和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力求找出其共性和規律,真實客觀地反饋設備信息,主動的有計劃的調整管理機制,使其“生產關系”進一步促進設備效益的最佳發揮。
一、對設備管理中“兩率”的思考
在醫院管理中,有關設備管理的兩項重要指標是“完好率”和“使用率”,前者主要反映設備管理質量,后者主要反映效益發揮水平。設備完好為設備使用提供保障,而使用期長且故障發生率高又將影響完好率,這是一對相互作用而又相互影響的指標,原則上它應該反映設備基本運行規律。
我們查閱了從1992年起購進啟用的設備維修報告,按其功能分3類,采樣如下:
診斷類:B超、CT、動態心電圖機、X線機、內窺鏡、ICU設備、各類生化儀等32臺套。
治療類:理療設備、口腔科治療設備、康復設備等41臺套。
輔設類:氣源性設備、呼吸、干燥、麻醉機等29臺套。
現將2001年10月份3個時段的設備完好等基本情況列附表。
附表 2001年10月對3類設備狀況分3個時間段進行統計
3個時段的完好率均隨該時段設備故障后送修件數有關,而設備故障的發生是隨機的,故完好率也是隨機的。這種離散數值的不確定性并不因統計間隔時間長短有所改變。因此,無法反映設備運行規律。另外就其統計本身而言,是否有必要以生產型設備指標用于醫療設備的管理,這一自身無規律的指標無從指導我們的工作。
在分析使用率時所遇到的問題或許具有普遍性。由于使用率的定義是實際使用人次數與可使用人次數之比,而各地醫療單位對設備并無統一工作量定額標準,加上當地病源密度、同類設備占有量、設備運行環境和維修質量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因此,以人次數定義下的使用率并非像有固定工作定額的生產型設備那樣簡單。實際上,它是一個“人為漂移參數”,無從表現效率和效益水平。而有關返修率問題,屬質量管理范疇,這里不予表述。
二、對設備基本規律的探討
(一)設備故障發生規律:現將102臺采樣設備按一致啟用時間就其故障發生頻率制圖1~4表示。
圖1 32臺件診斷類設備故障頻度
圖2 41臺件輔設類設備故障頻度
圖3 29臺件治療類設備故障頻度
圖4 102臺件3類設備故障頻度
根據圖示看出它們的規律有極相似之處,其變化趨勢呈“勺”體。初啟用2年,我們稱之為“初期運行時段”。此后3年左右,即稱為“穩定運行時段”。以后曲線趨于逐漸上升,沒有跌落的跡象,說明元器件慢慢老化,性能指標不斷下降,設備趨于報廢,這一階段我們稱為“修損期”。
(二)關于設備故障累計停機日的變化趨勢:詳見圖5~8。
圖5 32臺件診斷設備逐年停機日
圖6 41臺件輔設設備逐年停機日
圖7 29臺件治療設備逐年停機日
圖8 102臺件3類設備逐年停機日
根據圖5~圖8發現停機日變化趨勢大致符合故障發生規律,亦呈“勺”體狀。在“初期運行時段”,設備進入啟用“磨合”過程,故障率高造成累計停機日增加,其原因多為維修熟練程度不夠,返修率較高;配件來源渠道不暢;資料及經驗不足;外修中途延誤等原因引起。在這期間,如主動爭取專業短訓、收集資料、溝通交流、提前購進易損件和技術人員經常對設備開機時各種狀態的測試等措施,則可大大降低該時段的停機日幅度。當設備進入“穩定運行時段”后,設備自身性能處于最佳狀態,操作及維修技術逐漸成熟,故障發生率相對減少。此時,應有計劃地組織技術人員對其履行各級各類保養,主動對該時段的設備進行參數測定、重新修正、清潔除塵、防潮加固等處理,而不是等到故障發生以后再從事該項目工作。當設備進入到“修損時段”時,由于設備經過多年運行,機件逐漸老化磨損,甚至出現不可逆“損傷”,加上配件供應困難,其故障停機日逐年攀升。對于這一時段的設備,應嚴格控制動態成本,除進行有目標的大修和整改外,建議不可投入過多的資金和精力,要對這類設備進行嚴格的綜合評價,算清投資效益比。對各類成本、折舊、預計在籍期限等要“心中有數”,最終大修和整改預算應控制在最終折舊范圍之內。若有所突破,應視其情況使其報廢,報廢的設備應將好的零件拆下再利用。
(三)對設備“兩率”的量化:設備“完好率”和“使用率”是支持醫院相關業務正常開展的重要指標,也是設備管理質量優劣的客觀依據。為使這些指標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們試作如下處理。
1.完好率:我們按下式對設備完好率重新定義:
式中T(SW)為單件完好設備至統計日止額定工作日;T(SG)為單件非完好設備累計停機日。我們認為,該式并沒有失去原來的意義,是對原來統計含義的延伸,它進一步確定并量化了完好周期對該項指標的作用,使該式在任一時段進行統計所得出的結論是非離散的,它能更真實地連續反映出醫療設備的動態規律,從而準確地為設備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饋。
2.使用率:各醫療單位對當地同類設備擁有量不同,對各類設備投資取向也不同,但有一點可以參考,即對某一設備的投資效益比和換代期,根據經濟原理可選擇投資效益比的比值為1∶6。當然,要視當地人口結構、病員密度和取費等實際情況而定。換代期可選擇6~8年,或依照設備設計壽命和折舊周期而定。兩者一經確定,該設備在籍期內的應收費總額即可掌握,隨后得知年度應收費標準和實收費情況,或再折算為人次,則不難求得實際使用率。
三、關于工作調控的可行性實踐
我們理解設備維修人員不只是單純的進行維修,他們同時應承擔對設備管理行使監控和調整的行政職能,是設備管理的重要環節。他們與設備接觸最密切,而且不間斷地跟隨設備全部歷史,所以行使其管理職責是責無旁貸的。因此,我們構建了易于操作的“設備科工作流程”,見圖9。
圖9 設備科閉環反饋工作流圖
技術跟隨:有兩個工作層面。首先,應按計劃對各類設備行使跟蹤服務,包括對操作規范制定、技術及方法指導、各級各類保養、維修和整改,修復的設備應及時交付科室使用。另一方面,應主動完成對設備各種信息的采集,認真填寫工作月報和記錄,涉及的內容應包括:故障情況、處理過程、停機時間、配件成本、返修次數等。
數據采集:該單元兩個主要輸入口實際上均可由“技術跟隨”單元獲得信息,這是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有關技術人員與使用部門來往最密切,一切有關使用情況均可由“技術跟隨”單元承擔。因此,上兩個單元可合為一個部分,以完成對設備動態信息和使用動態信息的采集。
統計分析:它的任務是完成對設備動態信息的統計分析,得出結論。通過圖9A回路向“技術跟隨”管理系統提供信息反饋,以便于該系統修正計劃,調整工作。完成對設備動態信息的統計分析,得出結論。通過圖9B回路向醫院信息中心和論證組織提供反饋信息,以便于決策層掌握投資情況。綜合信息采集主要包括使用環境、病源情況、診療與急救設備分類等。統計分析的功能是向執行系統提供信息的,當執行系統獲取信息后,即對執行量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