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問題制約工程機械行業發展
1 品種規格不全,產品結構性“過剩”和“短缺”矛盾同時并存;
2 企業規模小,“小而全”和“大而全”的企業結構缺乏競爭力;
3 產品質量不高,零部件配套體系不完善,維修服務不及時。
以上三大難題,成了制約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三只“攔路虎”。
中小型常規產品的過剩始于1994年下半年。
1992~1993年前,全國各地投資建設項目驟然增多,大量工程需要機械化施工,不少通用工程機械成了熱門產品。利之所在,趨之若鶩。一些地方和部門企業和個人紛紛進行投資,新增了不少生產能力,僅一個廈門市就有近20家企業生產裝載機。1994年之后,國民經濟發展進入了結構性調整時期,國家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力度,施工質量要求提高,用戶對大中型工程機械的產品性能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技術性能落后的通用產品出現了供大于求,國產挖掘機、國產電梯所受沖擊最大,每年的進口量和合資企業的生產量大幅上升。早在1999年,20余家中外合資、獨資電梯生產企業的市場銷售收入就達99.3億元,已基本占領國內市場,同年中外合資、獨資的液壓挖掘機的市場占有率就已超過80%。
1.5~3噸的輪式裝載機,基本上屬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產品,有30余家企業在同時生產,去年爆發的價格戰就是在這種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展開的。
有明顯市場的熱門產品一哄而上,而一些具備潛在市場的產品因種種因素制約而無人投入研發力量,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進口產品長驅直入。如履帶推土機從120~160馬力之間有31個型號規格;220~410馬力之間有12個型號規格,缺410馬力以上的規格。一家上市公司本想在420馬力推土機項目中投資4200萬元,搶占先機,又因市場前景小,而開發周期長,回收投資慢,只得作罷。路面機械的產品系列更不完整,高等級路面上的大型施工機械幾乎都是進口產品的天下。
說起企業規模的差距,更是明顯。
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老大———卡特彼勒公司,一年的銷售收入為200多億美元,而執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牛耳的徐工集團,提出今年的營業收入達到60億元。全行業1000家企業,年銷售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有300家,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有125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只有65家。過10億元的,除了徐工集團外,真不知道還有哪一家企業?
行業內大部分企業規模偏小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隨著一些工程機械集團的相繼組建,不排除一些企業集團的規模迅速擴大。但有的企業只是進行低效益的資本擴張,無實質性的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原來“小而全”、“大而全”的企業結構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有的企業集團是通過行政性的“捆綁”方式組建的,缺乏內在聯系和優勢互補的構架以及市場的運行機制,因而聯合后未能取得預期經濟效益;有的企業集團組建后,長期出現較大虧損,在市場競爭中且戰且退,敗下陣來。
令人欣慰的是,通過重組乃至結成戰略聯盟,不僅符合國家經貿委“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加大行業結構調整和重組力度,重點培育扶植幾個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的工程機械行業總體發展戰略思路,而且越來越成為行業業內人士的共識。
“傻大黑粗,跑冒滴漏”,是形容國產機械產品缺陷的一種說法。與國外產品相比,我國工程機械產品故障率高,可靠性差,一次裝配合格率低,漏油和小故障不斷。加上企業維修服務不及時,用戶反映強烈。據對購買進口產品的用戶調查,大部分用戶認為國產產品可靠性差,延誤工期,作業效率低,不得不買進口設備。
中國石油西氣東輸管道公司副總經理吳宏透露,在西氣東輸的施工中,可靠性差的產品將沒有售后服務的機會。
一些專家認為,主機產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零部件來完成的,但國內配套件的生產和質量保證體系不完善,水平不高。近年來,國際化配套的方式越來越被一些主機廠所采用,國外一些知名配套廠商都有一兩手絕活,可謂“一招鮮,吃遍天”。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