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國產化提速輸變電行業
記者日前從國家電網公司建設運行部了解到,三峽輸變電工程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目前,與三峽二期工程配套的所有輸變電項目已經全部建成,確保了三峽首批機組及左岸電廠全部機組發電的及時送出。為確保三峽右岸電廠發電送出,與三峽三期工程配套的輸變電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相關項目驗收工作也正在啟動。按照計劃,三滬(三峽—上海)直流輸電工程2007年二季度將雙極投產并接受國家驗收。所有三峽輸變電工程可望在2007年底前全部建成投運。
三峽輸變電工程搭臺
國家電網公司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今年1~9月, 三峽輸變電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80649萬元,占年度投資計劃(516057億元)的35%。
按規劃,三峽輸變電工程靜態總投資322.74億元,建設500千伏輸電線路9484千米,其中交流6519千米,直流2965千米,交流變電容量2275萬千伏安,直流換流站容量1800萬千瓦。自1997年3月26日正式開工以來,三峽輸變電工程累計完成動態投資250.08億元,累計投產交流線路38個單項,線路總長度4962公里,交流變電23個單項工程,變電容量1525萬千伏安;累計投產直流工程2項,其中直流線路2條,線路長度1865公里,直流換流站4座,換流站容量1200萬千瓦。
目前,三峽輸變電工程在建交流線路單項工程17個,總長度1577千米,交流變電單項工程7個、變電容量525萬千伏安;直流線路1100千米,直流換流站容量600萬千瓦。另有3個交流變電單項工程(總容量225萬千伏安)計劃于2006年開工建設。
聲勢浩大的三峽輸變電工程為輸變電設備國產化提供了難得的平臺。
設備國產化起舞
據國家電網公司建設運行部介紹,三峽 輸變電工程建設伊始,交流輸變電工程從設計、供貨、建設、調試和運行就完全立足于國內。采購設備的原則是只要國內能生產的設備就不從國外進口,這樣三峽工程交流部分設備全部采用了國產設備。對于以往國內尚不具備設計制造能力的大容量超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和設備,采用了“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聯合設計、分包制造”的政策方針,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的直流輸電系統交換容量已達到756萬千瓦。
“三峽輸變電設備國產化是扎扎實實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技術與裝備司司長許可達表示,三峽直流輸變電工程在這方面表現得淋漓盡致,關鍵設備的制造水平在6年間趕上了ABB和西門子。其實,正負500千伏直流輸變電技術最早是在葛上線(葛洲壩—上海)引進BBC的技術,但是后續工程沒有跟上。后來的天生橋———廣東的直流輸電工程全部引進的是西門子技術和設備。1998年,三常(三峽—常州)直流工程開始設備招標時,國務院領導明確指出關鍵技術要引進吸收,要求國外廠家投標時必須找好國內合作廠家,并做好技術轉讓,國產化比例約30%。國內輸變電企業自此開始了向國外企業的學習過程。隨后的三廣(三峽—廣東)直流工程國產化率提高到約50%,目前在建的三滬直流工程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到70%以上。今年7月,靈寶背靠背工程投運,“這項工程是對國內輸變電企業引進吸收效果的一次‘練兵’”,許可達表示,靈寶換流站設計、制造、安裝、調試都由國內企業來完成,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了100%。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專家表示,在三峽輸變電設備國產化的過程中,作為技術受讓方的國內輸變電企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技術轉讓費計入三峽輸變電工程成本,相關的科技攻關項目得到了國家的資金支持,同時還有一些國債項目用以企業設備改造和升級。當然,技術轉讓中的博弈也一直存在,“國外企業不甘心培養競爭對手,總是給受讓方設置一些小問題。”許可達表示:“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在技術轉讓合同中明確,一定要等到企業反映技術轉讓確實完成了,才付轉讓費。由政府檢查督促,幫助企業解決問題。”作為三峽輸變電工程的業主,國家電網公司除了在招標文件中明確規定了技術轉讓和合作生產的要求,在關鍵性問題上加大對國產化的支持力度,在三常和三廣工程上,關于換流變壓器線圈是否在中國廠家繞制,國家電網公司堅決支持國內廠家的要求,實現了完全國內繞制。在靈寶工程中,國家電網公司不但采用國內的設備成品,還允許和鼓勵采用國產的原材料。
8年與30年
三峽 輸變電工程國產化將國內輸變電行業帶入“高速路”,國內相關企業迅速成長起來。
在三常直流工程中,“國內企業對國外技術全面吸收、引進、消化,結合分包,重點學習”。許可達介紹,國家電網公司所屬的網聯公司在系統設計方面學習ABB。在主設備方面,西變公司學習ABB的技術,分包2臺換流變壓器和1臺平波電抗器;而沈變公司則學習西門子,分包2臺換流變。換流站中的換流閥是關鍵設備,由ABB中標,西電電力整流器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西整公司)分包2個四重閥;晶閘管是四重閥的關鍵設備,一個閥體需要2000多個晶閘管,西安電力電子所引進ABB的生產線,分包生產72個。
三廣直流工程擴大了三常直流工程的國產化成果。ABB是中標者。在系統設計方面,除網聯公司之外,西高所也參預進來;西變公司分包了8臺換流變壓器、2臺平波電抗器;而四重閥則全部由西整公司組裝;西安電力電子所則承攬了50%的晶閘管的生產;在控制與保護裝置方面,南瑞繼保公司開始成為ABB技術的受讓方。
三滬直流工程更加快了國產化的步伐。工程的系統設計、成套設計由網聯公司和西高所合作完成,許可達比喻為:“由ABB做教師,給網聯公司和西高所‘閱卷’。”目前,八個設計專題都已經完成。在三滬工程中,西變公司承擔生產換流變14臺、平波電抗器3臺。南瑞繼保則承擔起全部繼電保護的任務。工程70%的晶閘管由西安電力電子所制造。西整公司拿下了工程全部共12個四重閥的組裝任務,其中的50%由自己制造。目前,西整公司已經掌握了ABB電觸發閥和西門子光觸發閥的設備設計技術,具備了獨立供貨的能力。
許可達感慨:“三峽輸變電工程國產化使國內企業8年間走了國外企業30年的路程。”
從國產化到自主創新
“三峽輸變電工程的國產化促使國內輸變電企業實現了一個大的跨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某專家表示:“但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還有一段距離,這也正是我們在‘十一五’期間要突破的。”
據介紹,在交流方面,國內50萬伏以上的GIS目前95%主要依靠進口,ABB、西門子、東芝、三菱、日立幾大巨頭控制著市場。在直流方面,這位專家表示:“雖然70%國產化是引進技術自主制造,但是沒有完全脫離外方的模式。”南瑞繼保公司在三峽輸變電工程中引進ABB的技術,特別注重創新,如今已經有五個發明專利,“設計、制造的直流控制保護系統徹底解決了ABB產品還存在的問題”。許可達指出,這是一個引進、消化、吸收后再創新的典型,應當很好總結。
據了解,目前國內直流換流變所用硅鋼片、絕緣件、套管基本全部進口,閥25%由國外進口。“目前國內的產業鏈還不全,小東西阻礙我們的發展,比如GIS的操作機構密封件、套管等需要從國外進口,而從國外進口的要貴好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某專家擔心:“一旦到國外卡我們怎么辦?”這種擔心不無道理,近兩年中國需要什么國際市場上什么就漲價就很說明問題。
“要鼓勵自己設計、用自己的材質,裕度可以留大些。”這位專家建議:“我們要搞自主研發,關鍵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聯合研發、國內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