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機業發展模式將嬗變
"十五"期間,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在以年平均26%的產值增長率、年平均25%的出口創匯增長率成為行業發展史上發展速度最快、質量最高的5年。
欣喜之余,我們也必須看到多年來的快速發展已使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模式的弊端表露無遺。科學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行業上下的強烈共識。"十一五"期間,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將對世界縫制機械行業產生重大影響。而能否打下一個堅實有力的基礎、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將決定到2020年中國縫制機械能否真正成為強國。
因此,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等都成為"十一五"規劃的戰略目標,而這些關
鍵詞描述的也就是中國縫制機械的新發展模式。
"十一五"期間,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將立足科學、創新發展模式,實現由數量增長型向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型方向轉變。這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具有轉折意義。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中國縫機業建立新發展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意味著:要從過度依賴資金、自然資源和環境投入,以量的擴張實現增長轉向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術進步,以提高效率獲取經濟增長。
推進企業信息化為嬗變提速
今年是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企業信息化推進年",因此,推動產業信息化建設是今后幾年行業工作的重頭戲,而這也將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田民裕指出:全球化和信息化作為世界經濟的兩個熱點已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中國縫機業要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從制造大國向強國邁進,就必須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制造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而推動企業信息化工作的重點任務首先必須實現產品數字化,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嵌入式技術等各類電子信息技術,大力發展以信息技術為重要支撐的光機電一體化產品,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與數字化水平,拓寬產品用途和增強功能,從而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其次,實現及生產制造過程信息化,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先進設計軟件提升研發手段和能力,利用信息技術改造企業生產流程,廣泛采用先進制造技術和數字控制的先進制造設備,重點推廣應用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M(計算機輔助制造)、CAPP(計算機輔助工藝計劃)、CAT(計算機輔助測試)、PDM(產品數據管理)、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柔性制造系統(FMS)、模糊控制技術、光機電一體化等技術,提高設計及制造過程的信息化水平。最后,實現管理過程信息化。實現管理信息化是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重點對財務、采購、質量、人力、銷售、技術等管理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推進企業業務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并要完善電子商務的網絡設施配套與系統建立,建立企業商務網站,積極開展電子商務交易,增強快速響應市場能力和運營效率,從而實現管理的系統化和全面信息化。
自主創新實現向集約型轉變
中國縫機業的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關鍵是要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田民裕理事長指出,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也是行業轉型升級、企業在激烈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的戰略選擇。
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自主創新能力是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我們必須在若干影響行業發展的重要方面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大幅度提高行業競爭力。
2006年,中國縫機業將以國家和行業"十一五"規劃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自主創新力度,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定地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大力推進行業信息化建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加快行業經濟結構在新時期的戰略性調整,為實現行業強國目標奠定基礎。
品牌培育基礎中的基礎
"十一五"期間,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也將進入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新階段。
田民裕理事長指出:行業"十一五"規劃目標最實質的內容是奠定行業強國的堅實基礎,而一個行業強國的堅實基礎最根本的一條是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主業突出、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因為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說到底是要靠一批有實力、有人才、有技術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靠他們發揮引領、示范和骨干作用。因此,培育20個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將是實現行業"十一五"規劃目標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他指出,品牌是企業綜合實力和企業文化的體現,是企業競爭力強弱的標志。在經濟全球化潮流中,技術、產品、生產、服務可以跨國界流動,但品牌屬于企業、屬于民族、屬于國家,企業必須把品牌作為企業的旗幟,作為做大、做強、做久的強大武器去精心培育、全力打造。
可以預見,"十一五"期間,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將更加成熟,資源配置更加優化。面對市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必須大幅度提高附加值,加快產品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