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產品出口有望走出下跌區間
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日前在全國機電科技產業商務工作會上說,去年11月以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已連續3個月負增長,出口分別下降4.8%、8.2%和20.9%,為20多年來所未有過。占中國進出口貿易半壁江山的“拳頭產品”遭遇巨大沖擊。
分析人士認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出現下滑態勢,但由于中國機電產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在當前外需急劇萎縮的嚴峻形勢下,我國機電產品仍有較大剛性需求,具有較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機遇與挑戰并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部長張小濟分析說,1月份機電產品出口大幅下滑,與春節假期因素有關,但機電產品尤其是IT產品下降速度明顯快于一般商品,說明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買家在遭受金融危機沖擊后,消費信心和購買力遭受重創。
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8年,我國機電產品在美國、日本等主要市場占有份額穩步提高,出口規模下降但市場份額不降反升,表明中國機電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此外,非洲、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對中國機電產品仍有較大需求,其中對中國的電力設備、通信設備、交通設備等基礎設施的成套設備需求巨大。
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雖然總體來看,物美價廉的產品在消費緊縮的情況下更容易成為消費者的首選,但不同企業由于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產業鏈條長短以及自身研發、制造、營銷能力不同,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承受風險能力存在明顯差異。目前,從事加工制造低端環節的“車間型”企業受到沖擊最大,其次是研發創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的制造型企業。而具有自主品牌、研發能力和初步建立起國際營銷網絡的營銷型企業受到沖擊相對較小。
張小濟表示,從外貿發展的長遠來看,必須化壓力為動力,加快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實現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預計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好轉,中國機電產品出口有望走出下跌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