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部委聯手醞釀財稅政策助推煤炭轉產
備受業界關注的煤炭工業轉產發展基金制度呼之欲出;企業環保基金將加大力度;國家將拿出部分資金補貼老企業轉型……為幫助煤炭工業健康發展,一系列財政稅收優惠政策今年年內有可能出臺。
山西調研成熟可持續發展策略初定
7月21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全國煤炭工作座談會上說,發改委會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勞動保障部、環保總局、煤礦安全監察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山西省政府等部門和單位,從體制、資源、安全、環境、轉產發展等5個方面,以山西省大同市、陽泉市作為試點單位,研究探索了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
目前,試點工作已完成現場調查、專題研究和政策論證,形成了《關于在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工作的意見(初稿)》(下稱《意見》),待與有關部門協商后,將上報國務院審定。下一步,該《意見》在大同市、陽泉市及山西全省試點后,將逐步在晉陜蒙和全國推廣。
“《意見》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調整煤炭行業財稅政策。”昨天,山西省內一位參與了此次調研的煤炭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系列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將緊跟而至。煤炭工業轉產基金制度將首次在我國誕生;環境資源補償費用,即環保基金力度將加大,國家此次下定決心,新老問題一起解決;15元/噸的安全生產基金提留制度保留。另外,國家還將實行財政轉移政策,即從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或國債資金)中安排資金,以資本金注入等方式,重點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設該專家表示,既然《意見》初稿已經出來,那就證明“七部委基本上達成共識,利益和責任應該劃分得比較明確了”,比如對采礦權、探礦權的拍賣等等。
據介紹,此次試點工作從去年年底就已經開始,國家發改委牽頭組建了“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及試點工作小組”,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任組長,能源局副局長吳吟等均有參加。今年6月,《意見》初稿最終成形。
煤炭轉產基金制度
對于煤炭轉產基金制度,據業內人士介紹,此前曾討論過按20元/噸的標準計提,但不確定最后是否被本次《意見》采用。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理事長武承厚介紹,煤炭企業完全成本必須準確反映它的資源成本、生產成本、環境成本、退出和發展成本。同時,所有煤礦都會因為資源枯竭而關閉退出,煤礦關閉前,企業需要大量資金用于轉產和人員安置。本來這部分費用應在企業辦礦前預留資金和辦礦后的利潤積累中產生,但是以前計劃經濟時代這些費用根本不可能在成本中預先計提,于是國家不得不動用大量財力對資源枯竭和扭虧無望的原國有重點煤礦進行政策性破產。
陽泉煤業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廉賢告訴記者,2003年11月,陽泉煤業集團下屬的四礦就遭遇資源枯竭命運,國家為四礦的政策性破產支付了4.9181億元。目前,陽泉下屬的三礦也有2個礦井已經無煤可挖,于是,他們只好再一次向國家提出政策性破產的申請。
“不過,今后這項政策將逐漸淡出。”武承厚指出,對于原國有煤炭企業,對企業破產就采取逐步由國家全部承擔變為“三家抬”,除國家、地方承擔的部分外,煤炭企業也要積累部分作為轉產資金。
廉賢表示,資源枯竭是必然的命運,對資源型企業和城市來說,調整產業結構、進行經濟轉型是唯一途徑。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李連濟指出,遼寧阜新、甘肅白銀等礦業城市是在資源已經枯竭之后不得不痛苦轉變,乃“被動轉型”;類似大同、陽泉等城市,目前煤炭工業依然是其支柱產業,但早早認識到資源型城市遲早會面對資源枯竭這一命運,“未雨綢繆”主動轉變身份調整產業結構,在經濟轉型上就會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