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TPMS國家標準:中企外資各執一詞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下稱“中汽研”)所長助理歐陽濤是突破傳統的第一人——由他牽頭制訂的TPMS國家行業標準,遠遠高于美國國家標準。
對于在汽車技術標準全面落后歐美國家,并且標準制訂通常都參照歐美標準的國內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突破。而這一遠高于美國的國標,目前正備受業內爭議。
制訂中國TPMS標準,最初目的是以主動安全為出發點,最大限度減少因輪胎胎壓不足而造成的爆胎事故。記者采訪中汽研時,歐陽濤表示,“制訂這一標準要盡量完善,把可能出現的危險,在第一時間以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告知駕駛者。”
但是這一標準,正遭到美國、歐洲和日本為代表的企業界質疑——再高的TPMS標準也不可能避免突然爆胎帶來的危害,所以這種技術是否能普及值得探討,而提前制訂嚴格的標準,會使整車廠和零部件公司投入大量的資金去進行技術升級,從經濟性考慮不需要制定高要求的標準。
為何標準高于美國
美國是目前全球唯一制訂TPMS強制性標準的國家。起因是當年不斷有事故報告指出普利斯通輪胎在胎壓不足的使用狀態下,高速行駛時輪胎表面會剝落導致爆胎。爆胎后因兩邊胎速不同,重心會出現嚴重傾斜而造成車輛翻覆的意外。
這致使美國政府開始擬定相關法案,要求汽車制造商加速發展胎壓監測系統(tire pressure monitor system:TPMS),并立法定在2007年9月之后每一臺輕型新車均需安裝胎壓監測系統——FMVSS138標準(以下簡稱“138標準”),以確保行車安全。
“138標準非常簡單。”歐陽濤告訴記者,只是簡單地規定四個輪胎,4.3噸以下的汽車必須安裝;而TPMS所要達到的技術要求是:輪胎欠壓25%以上,當汽車行駛到50-100公里時,20分鐘之內要報警并規定要安裝特定的燈顯示。
中國的標準都是跟著歐美走,TPMS也不例外。歐陽濤告訴記者,中汽研就是看到美國出臺TPMS標準后,也開始著手研究國內是否需要制定類似的標準。
“2002年美國標準出臺以后,中汽研就著手準備立項,”歐陽濤透露,但當時調研后發現,由于當時國內汽車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TPMS廠家幾乎是空白。直到2006年,了解到國內的TPMS廠家已頗具規模,也出現了專著開發TPMS的廠家,于是開始立項。
從數量上看,國內TPMS產業超過150家企業,但企業規模實力參差不齊。國內做得最好的一家是上海泰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泰好”),從2002年8月成立開始就專注于TPMS產品的開發。該公司技術總監金曉干告訴記者:在耗時4年而耗費數千萬元以后,當時泰好公司研發的TPMS產品已超過美國最低門檻。
“當時出現兩種觀點:一種希望照抄美國標準,一種希望制訂更高的中國標準。”上海大眾一位參與起草的專家告訴記者。考慮到美國標準過于簡單,以歐陽濤為代表的起草組成員認為,這很難滿足起草單位所要達到的主動安全的目的。歐陽濤和上海大眾等參與單位認為,中國應該制訂更高要求的標準。
贊成者和反對者
起草單位共17家,其中除了中汽研、上海大眾、泰好外,還包括國際主流芯片商、測試單位等。而豐田、美國天合汽車集團(TRW)等外資企業則作為觀察員,提出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