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整合,展會推動產業升級
春季三展已偃旗息鼓,在“調整振興、創新發展、合作共贏”的主題下,一大批新型纖維和紗線、越來越多的功能環保和高科技含量的面料及眾多新晉服裝品牌,在展會中贏得了更多國內外專業人士的肯定。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副會長楊兆華在展會后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從三展的整體情況看效果不錯,很好地發揮了專業展會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貿易平臺、產業鏈上下游聯接和國內外資源配置的紐帶、科技創新與品牌建設展示窗口的三大功能,但主辦方不會僅僅停留在滿足、喜悅的層面上,要進一步思考,深入產業鏈各環節整合資源,推動整體產業升級。
差異化突顯,展會引導良好態勢
“2010年服裝服飾博覽會起到了晴雨表的作用,顯示出服裝行業整體恢復迅猛;面輔料展及紗線展延續了去年的盛況,展會為最終買家的深度服務得到了廣泛的贊譽。”楊兆華首先對春季三展給予肯定。他說,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本次參展產品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環保低碳產品,而且一改以往海外展品相對超前的情況,本次國內紡織企業對環保低碳產品傾注了很多心血,從整體上與海外展商平分秋色。
此外,在本次的春季三展上,國內紡織企業中明顯出現了兩種營銷模式,一種是小批量、多批次,產品的利潤率相對較高;另一種是追求規模效益,產品批量大,利潤率相對低。但這兩類企業發展得都不錯。對此,楊兆華解讀道,這是一種市場行為,是錯位競爭的表現。行業一直在強調產品差異化,這種差異化不單指產品研發方面,還包括經營模式、銷售渠道、管理方式等。企業從一開始就要找準自身的優勢和定位。體現在展會上也是如此,面輔料博覽會從一開始按原料類別劃分展館到后來的按產品終端用途劃分,一方面是為了引導參展企業找準定位,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專業買家更容易確定參觀目標。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
展會上的這些可喜局面也引起了主辦方更多的思考,專業展會引導市場的目標接下來該怎樣去做,才能更好地切合“打造紡織強國”的計劃,更好地與企業緊密結合?
立足文化,從被動跟隨到主動引導
2010年是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之始,也是我國“十一五”與“十二五”承接的關鍵一年,發展多年的專業展會需要突破既有模式,為紡織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進行下一步的規劃。楊兆華說,專業展會將在“文化”引導上多下功夫。
專業展會從最早引導紡織企業解讀市場、滿足終端需求,到后來強調產品附加值,從注重產品實物上升到注重研發理念,并鼓勵企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再到現在進入第三個階段,即文化層面,或者說是對消費者生活方式的引導。楊兆華進一步解讀道:“其實消費者在接受一個服裝款式的同時也在接受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希望行業、企業達到的最高階段是能夠引導人們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這聽起來似乎虛無縹緲,但歸結為從提高科技貢獻率、品牌貢獻率和提倡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去落實,就能夠讓企業有章可循。”
楊兆華表示,無論是專業展會還是紡織企業,都不能一直被動的跟著市場變化起起伏伏,要在頂峰時保持冷靜,在低谷時積極樂觀,從跟隨市場到引導市場,深入影響終端消費群體的文化層面。這正是專業展會下一階段要思考的問題,如能落實將進一步加大專業展會的品牌含金量。
產業聯動,跨界理念也重要
談到今年接下來的幾次展會,楊兆華表示,將把產業鏈整合作為重要工作。他說:“產業鏈整合不能只在表面做文章,要做到深處、落到實處。”
楊兆華表示,產業鏈結合一方面要把紡織產品從原料一直到成品開發都整合起來;另一方面也要提倡企業內部的產業鏈銜接,例如產學研結合。他說,其實產業鏈上下游應該形成“唇齒”關系,相互尊重、依靠。以前服裝品牌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經過10余年的發展,面料產業已打破了瓶頸,尤其是在紡織品的功能性方面,很多服裝企業開始依賴面料的發展。而家紡行業以前注重的是成品及營銷渠道,在今年8月的家紡展上,主辦方將加大家紡企業在產業鏈結合方面的力度,一要與面料企業結合,二要與后整理企業結合,三要與零售商結合,讓其了解產品特性,更好地向終端消費者傳遞上游企業的生產理念。
楊兆華說,在引導面料企業與服裝品牌對接之后,近5年專業展會又加強了紗線環節與面料環節的對接。此外,“跨界融合”也是產業聯動的一個方面。以家紡為例,從纖維原料一直到終端產品,專業展會力求把家紡企業的上下游產業聯動體現得更加徹底。他說:“如果膽子更大一點,還可以將其他的工藝技術引進來,融入‘跨界’服務,例如結合家具設計、家飾品設計,甚至建筑設計等等,真正為消費者打造多種多樣的生活方式。”
經歷了2008年的低谷和2009年的曙光,今年紡織行業整體發展態勢向好,但仍不能排除諸多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影響。楊兆華說,在這種形勢下,專業展會將與國內所有紡織企業一起,調整結構,深入產業鏈各環節整合資源、創新發展,共同推動行業的整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