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富國經濟增長的推動者
豐富多彩的關于中國發展的故事向來引起種種看法。一些人視中國為國家公司,認為它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重商主義國家,以損害別國的方式獲得發展。也有看法認為它是一個崛起中的修正主義國家,試圖按照自己的意圖改變全球體系。還有人把中國看做倒退的政治局外人,受到“經濟類固醇”的刺激,最終會走向系統性的崩潰。但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教授愛德華·斯坦菲爾德認為,上述看法都未說到點子上。
斯坦菲爾德所講述的中國故事出人意料,跟我們的直觀感受不一樣,而且略帶一種不合時宜的樂觀色彩。20年前,這個國家來了個觀念大轉變,將自身命運搭上由西方發達國家設立和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接著,它逐漸壯大。
斯坦菲爾德說:“當今中國正處于現代化變革的巔峰。實際上,中國現在所做的一些事情是它以前從未真正嘗試過的。它在參與我們的游戲。”他在新近推出的《參與我們的游戲:中國的崛起為何不會威脅西方》一書中,試圖質疑幾乎所有擔心、抨擊及唱衰中國的人士所表達的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崛起帶來全球威脅;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增長已明顯變得反常,比如政治與經濟轉變的危險脫節。他說,“美國和西歐國家把中國看做經濟威脅,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現代生產運作的基本方式”。中國一直在增長,主要靠的是“積極利用全球化生產”,這種做法促進了全球勞動分工。而全球勞動分工為發達經濟體(特別是美國)在技術創新和商貿創意領域的蓬勃發展創造了條件。
斯坦菲爾德表示,或許可以說,中國充當了“最佳配角”的角色。中國作為廉價產品的提供者,為“主角”——更富有的國家創造了機遇,使它們專門從事于知識創造和發明這類復制難度大大增加的領域。 “從經濟學的角度說,中國是其他一些國家(包括美國)的增長的推動者”。
接著,斯坦菲爾德拿出另一個版本的中國故事:中國經濟的真正轉變發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且一開始并無一項經過深思熟慮、精心編制的長遠規劃。這絕非常規的增長模式。中國起初不是通過修補制度(如私有財產權、商業法、匯率機制)來刺激經濟活力,它所做的恰恰與此相反。中國改革者將一堆制度問題放在那里,毅然向外國投資打開大門。斯坦菲爾德說:“按照教科書上說的,中國先得料理好國內的事,然后才去加入全球經濟。而實際上,中國是先加入全球經濟,隨后才拼命打理自己。”
斯坦菲爾德認為,從廣義上看,中國的變革講的是一個國家通過依靠某種全球經濟秩序,擺脫自身的生存危機。迄今中國通過這種勞動分工做得很好。發達市場經濟體擁有了更高的財富水平、更多的專業領域,他們同樣做得很好,甚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