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振興產業之外更需消費振興計劃
多年高增長突然剎車,繼4萬億投資以后,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下稱“振興計劃”)是中央政府祭出的又一劑猛藥。振興計劃能否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福音?
修補還是革新
每一個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都令人歡欣鼓舞,都給行業帶來一抹希望的曙光。
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涉及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和物流業,幾乎囊括了全國80%的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三成,3年內將解決1億多人的就業。
但有專家指出,產業振興的主要障礙仍然是需求不足,中國更需要一個消費振興規劃。
“在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外,中國更需要一個消費振興規劃。”財經網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對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認為產業振興規劃的重點應該在于創造一個適合并購重組的政策環境,并以消費振興規劃統領產業復蘇。
在十個振興規劃中,大多都提到了要推動兼并重組。沈明高指出,兼并重組是市場需求擠壓的必然結果,可以在相對穩定投資、產能和就業的基礎之上,提高產業的效率。但是,兼并重組應該是市場行為而不是政府行為,需要的不是政府的直接干預,而是一個有利于兼并重組的政策環境。
另外,多數振興計劃還提到了要淘汰過剩產能。沈明高認為,短期內,完全解決消化庫存和過剩產能問題非常困難。
對于振興計劃中提到的出臺適當的財稅和金融支持政策,沈明高認為這些政策可以緩解企業面臨的痛苦,為企業調整創造時間和空間。但是,在危機時期,決定企業去留的不是企業的利潤而是現金流,除非政策支持的力度足夠大,否則對大多數企業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此外,金融支持也要防止過度投資,避免大規模制造新的產能。相關數據顯示,與十大振興規劃相關的產業大都面臨類似的產能過剩或閑置的問題。
治表還是治本
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招商銀行董事長秦曉認為,振興規劃的猛藥會使中國從危機中率先走出,但不能以周期應對策略來解決結構失衡問題,要注意對個人投資和消費的支持,平衡投資與轉移支付之間的資源分配,更不可為解困而停止改革步伐。
秦曉認為,企業作為資源配置的主體是市場機制的基石,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不應發生重大的改變,政府入市干預、財政政策的運用是在特定情況下的一種特殊手段,“慎用看得見的手”仍是需要銘記的箴言。在批評簡單的自由放任政策、反思貨幣主義理論的成敗的同時,也應警惕政府職能的過分膨脹。
秦曉從四個方面表達了他的擔心。
第一,這一輪政府主導的刺激經濟計劃尚不能推動中間產業和終端消費,企業和消費者還要過緊日子。未來宏觀經濟走向可能如某些經濟學家預測的,會呈現“W型”,即政府主導的第一波經濟提升,因缺乏企業和個人投資、消費的支持,會再次下滑,最終走出衰退還要依靠市場的力量。
第二,“保八”是為了保就業進而保社會穩定。但是,8%是否是保就業的底線,對此缺乏科學的論證,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結構。擴張的財政政策是應對經濟衰退的權宜之計,本身就是有風險和代價的。這不僅表現為當期的效果,也表現為其后的通脹壓力。因此,要避免目標定的太高,用力過猛。
第三,危機、衰退既是一場災難也是改革、調整的良機。政府的振興產業規劃多是以解困、扶植為主要目的,而缺乏調整、改革的內容。這樣搞下去,可能實現“保八”,但過剩、落后的產能也會得以生存,扭曲的要素價格依然保持,政府對企業和市場的不當干預還可能會強化,公共產品的缺失也得不到改善。
第四,此次危機和衰退也是對中國發展模式的一次挑戰,粗放的、投資和出口驅動的增長已難以為繼。在新的約束條件下,如何平衡各種關系是一個有待研究、探索的重大課題,但似乎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這表明,主流的看法是將此次危機和衰退視為周期性波動而不是結構性振蕩,而這種看法值得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