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裝備制造業:三種模式需金融扶持
日前,國資委已經批準了凱雷收購徐工的新方案,目前在等待商務部的最終審批。無獨有偶,11月10日,中國最大的機床制造商沈陽機床集團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協議掛牌出售其49%的國有股份。顯然是吸取了徐工的教訓,沈陽機床集團對外資受讓方有了30%的額度限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市場行為的干預畢竟有限,光靠限制不能解決問題,關鍵在于能否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把民族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
目前我國裝備制造企業的產權分布和組織結構比較散亂,除少數大型企業歸中央控制以外,多數下放到省市管理,由于缺乏跨區域間統一的管理和協調機制,極易造成行業惡性競爭,許多規劃目標無法落到實處。從形勢發展來看,以下三種模式急需政策性金融措施扶持或代表國家意志的股權投資主體主動介入:
首先是民營企業并購國有老裝備企業。民營企業在管理體、經營理念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市場競爭意識,但是其在科技人員數量、技術研發能力和一些重型機械設備存量資產方面暫時還無法與老國有裝備制造企業相比。如何按照市場規則,通過產權并購和資產重組使兩者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便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04 年新疆特變電工(民營上市企業)以優勢竟標價格成功收購沈陽變壓器廠,但由于其收購資金主要來源于短期商業貸款,面臨還款壓力,如果不能及時籌備到資金,企業資金鏈將發生斷裂的危險,后來國家開發銀行幫助企業及時調整了債務結構。這個案例說明,優秀民營企業可能成為該行業潛在的投資和收購主體,但是它們需要一個行業性的投融資平臺和行業政策性金融扶持。
其次是國有裝備制造企業之間的自身整合。從國際市場來看,生產大型裝備制造設備的企業多為大型“巨無霸”企業。而目前我國裝備制造企業整體資本實力依然偏小,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大型行業龍頭企業進行產權并購和資產重組,企業之間的資產重組困難重重。2005年國家批準齊齊哈爾第一和第二機床廠兩個國有老企業實行政策性破產之后,如何能既變現資產取得職工安置資金,又不抽取企業資本影響所轄的兩個控股子公司的生產經營就形成了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政策性金融缺位的問題十分突出。
三是按產業鏈組建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聯盟。我國裝備制造行業也涌現出了一批龍頭企業,把這些行業龍頭企業按產業鏈組建為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聯盟已是大勢所趨。目前西電公司和許繼集團之間的強強聯合,是一個典型案例。西電公司目前是國內最具規模的高壓、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集團,其產品幾乎涵蓋所有變電站的一次設備;而許繼集團則是生產輸變電二次設備的大型國有企業,兩者目前正在協商通過交叉持股和把相互競爭的同類產品組合為合資公司等形式建立市場戰略聯盟。如果此舉成功,將形成國內電工行業最大、最綜合、最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這種資本運作方式涉及的資金量更大、要求的重組方案更加專業、牽扯的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因此需要更高層次的協調機構和更具實力的融資平臺。
裝備制造企業的振興不能再靠國家財政的大量投入,而應通過產權并購和資本重組的方式做大做強,我國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能夠代表國家意志的戰略性股權投資主體或行業性投融資平臺,進行跨所有制、跨區域和跨行業的企業重組整合,優化產權結構,提高資產質量,最終達到快速提升裝備制造行業國際競爭實力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