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摘要1)
二、存在市場亮點和較多的商業機會 1、美國市場將會走向復蘇,為世界機電市場的好轉帶來希望 由于2002年美國企業大幅度削減庫存,這將會刺激生產,增加進口。但仍存在不確定因 素,即:如果消費需求不能隨之跟上,庫存調整對經濟的刺激將是暫時的。但美國經濟畢竟正 處于從衰退走向復蘇的轉折點上。而美國經濟的復蘇是拉動機電產品市場景氣好轉的最有效的 動力,對歐洲、日本和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會產生正面影響。 2、俄羅斯、印度市場有較大的開拓空間 據俄羅斯世界經濟和國際研究院預測,俄羅斯和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分別可達到4.8%和 4.5%,是中國之外的兩個經濟增長高于4%的國家,其國內市場需求逐步擴大,進口會有一定幅 度的增長。 普京總統上臺后,提出了“市場經濟+民主制度+俄羅斯原則”,大力發展經濟,人民收入水平 提高,國內市場需求逐步擴大。俄羅斯由于長期以來產業結構偏向于重工業,因此民用制造水 平較低,技術裝備落后,在視聽設備、家用電器和信息技術產品等方面內需大量增加的情況 下,進口必然增長。2001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106.7億美元。中俄兩國經貿合作 進入快車道。 印度近年來逐步實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放松外匯管制,經濟增長較快。目前印度正在實施 “第十個五年計劃”,將擴大印度市場對投資類機械產品的需求。同時鼓勵企業對陳舊設備的 更新和技術改造。 但是,中國企業開發俄羅斯市場還存在一些障礙,貿易中出現高關稅和灰色清關等問題。目 前,中俄雙方企業和銀行相互缺乏了解,雙邊貿易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銀行、信貸領域合作水 平不高,導致雙邊貿易結算、融資和擔保困難。俄羅斯總體經營環境有待改善,其經濟持續穩 定增長的基礎還不夠牢靠,貿易方式很不規范,沒有良好的商業信譽和銀行體系。俄羅斯有 2000多家銀行,但真正有效率的銀行不過30家左右,而且俄羅斯企業的資信透明度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經濟衰退中遭受重創的亞洲國家,紛紛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采取積極的 經濟政策,刺激國家需求。例如新加坡降低利率和增加財政預算,推動基礎建設和住宅市場; 東盟成員國之間通過推動內部貿易的自由化以繁榮經濟,減少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泰國在加緊 擴大投資,刺激內需;馬來西亞增加預算,推動中小項目的實施,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條件, 減免一些稅收刺激消費。 3、傳統產品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仍有潛力 在世界機電產品進口總額中,1/3為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盡管增長乏力,支付水平下降, 但仍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發展中國家2003年的經濟 增長率為5.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高于發達國家2.9個百分點。 滿足經濟發展基本要求的產品受世界不景氣的沖擊較小,如電力、醫療、交通運輸、水利、石 油等。我國企業已積極參與跟蹤、承包或分包。 支付能力較強的中東地經濟保持溫和增長;具有一定富裕程度的東歐,需求將保持相對穩定。 4、“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將繼續增長 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部分產品的生產向中國轉移,將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如中國的彩電 量是世界總產量的1/4,空調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等。此外,我國還是世界燈泡、照相機、鐘 表、自行車等的生產大國。由于這些產品的生產有相當部分用于滿足國際市場需求或是以外包 方式進行的,作為世界最大的制造基地,即使受到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干擾,已經形成的產業 供應格局也不會改變。 市場需求大起大落的信息技術產品更是如此。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IT產品制造基地,所 生產的復印機、打印機、低價位的PC主機等,品種齊全,交貨快速靈活,成本低廉。支撐這個 制造基地的力量有三個:一個是香港跨國采購中心的物流、信息、金融作用;一個是居世界第 三位的臺灣IT產業將電腦、顯示器、掃描儀等的生產大量向大陸轉移;第三個是中國的廉價勞 動力和技術人才。 信息技術產品出口仍取得了增長25%的好成績,成為拉動機電產品出口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 預計該產品將是未來世界經濟回暖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