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農機化60年的發展
據悉,新疆是我國應用、發展農業機械較早的省份之一。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30年,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自治區農機系統貫徹落實中央及自治區農村和農業機械化政策,圍繞自治區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加強先進實用農機化新技術和新機具引進試驗,加快農機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節本增效機械化技術,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拓寬農機服務領域,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發展農機工業,在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抵御自然災害、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自治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裝備總量持續增長,結構逐步優化
60年來,新疆農機裝備能力不斷增強,農機產品科技含量逐步提高,裝備數量、質量、品種、水平快速發展。到2008年,全疆農機總動力1056.49萬千瓦,比1978年增長5.34倍;拖拉機擁有量48.49萬臺,比1978年增長23.12倍,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4.79萬臺;各種配套農具76.86萬臺,比1978年增長36.31倍。畜牧機具達8.55萬臺,林果業機具5055臺,特色農業機械6458臺。尤其是2005~2009年,中央財政共安排新疆農機購置補貼資金7.9億元,自治區及各地縣也合計安排財政資金1.3億多元,吸引農民26億元投入,購置農業機械裝備13萬臺架,近10萬農戶和農機經營服務組織享受到了農機購置補貼。
作業水平穩步提高,服務領域不斷拓寬
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機械化作業水平穩步提高。2008年,全區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97.57%、88.97%、39.65%,比1978年分別提高了36.01、40.87、22.85個百分點。農機化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超過20%。種植業主要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7.6%,名列全國第二位。糧食、棉花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機械化服務領域由糧食作物拓展到了經濟作物,由傳統種植業向畜牧業、特色農業、林果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設施農業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形成了農業生產離不開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良好格局。
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經濟效益不斷增長
農機化經營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程度明顯提高,適應市場經濟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和運行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形成了區、地、縣、鄉4級農機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組織18.54萬個,農機戶45萬戶,其中農機服務專業戶6.76萬戶7.43萬人。2008年,全區農機化經營總收入77.04億元,利潤24.91億元。其中農機戶總收入69.15億元,利潤22.44億元,農機戶人均純收入4805元。
科技成果轉化顯著,示范基地建設加快
圍繞自治區農業生產需要,不斷加強農機化新技術和新機具的引進、研發、試驗、示范、推廣。結合農機化科研項目的實施,自治區研制出棉花鋪膜精量播種機、牧草松土補播機、殘膜回收機、采棉機、玉米收獲機、系列青貯玉米收獲機等一批先進適用的農機具新產品。承擔完成了各類農機化科研和技術推廣項目400多項,有200多項榮獲省部級獎。結合自治區糧棉果畜四大基地建設,示范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的機械化新技術和新機具,加快了農機化科技成果轉化和節本增效。
法規體系建設加快,制造企業逐步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先后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機械管理條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機械事故處理辦法》等法規和配套規章制度,明確了農機部門的職責,在規范自治區農機研發、鑒定檢測、推廣、培訓、安全監理及生產、維修、產品銷售、管理、使用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機工業得到發展。隨著國家和自治區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落實和不少國內外農機企業看好新疆市場,自治區農機制造企業也得以快速發展,所生產的農機產品,已從單一的種植業機械向畜牧、林果、設施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方向拓展,企業的技術改造、引進和研發能力逐步提升,自主產品的結構和質量得到改善。2008年,全疆134家產值上百萬的農機制造企業生產各類農機具18萬余臺架,工業總產值達15.7億元。農機流通企業306個,經銷點1051個,銷售總額達30.43億元。
鑒定能力不斷增強,標準化體系逐步完善
先后籌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機試驗鑒定站、農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農業部棉花機械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自治區消費者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監督站。農機試驗鑒定檢驗由單一的試驗鑒定擴展到了選型鑒定、專項鑒定、推廣鑒定、質量鑒定、市場監督檢驗、進出口檢驗、生產許可證檢驗、委托檢驗,并承擔農業部農機產品質量調查和自治區級質量普查、監督、投訴調解、地方標準制修定、驗證和組織實施等,承檢范圍涵蓋15項類別150多個產品。2008年共完成各類農機鑒定檢測項目1500余項,審查認可疆外農機產品推廣許可證登記941個,受理各類農機產品質量投訴972起,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自治區農機局成立了自治區農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出自治區農機標準框架,共完成農業機械化行業和地方標準37項,發布實施10項。
培訓體系建設加強,技術交流范圍擴大
針對自治區糧食、棉花、牧草、青貯玉米收獲、果品加工等機械化技術的需求,實施了農機化“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有針對性地組織了國內外農機化考察培訓和技術交流10余次,連續舉辦了10屆新疆國際農機博覽會,召開全疆農機化新技術和新機具現場演示會50余場。分期分批培訓了地縣鄉農機管理和技術人員,并加強了農機管理干部隊伍建設和培訓體系建設。僅2008年就培訓各類農機人員63.05萬人次。
新疆自治區農機局將緊跟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形勢,不斷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機制、工作方法和服務模式,使新疆農業機械化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發展。力爭2020年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600萬千瓦,拖拉機擁有量75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超過40%以上。畜牧、林果、設施農業、特色種植、節能環保型機械所占比例得到大幅度提升,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率先步入農機化發展的高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