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制造帶活設備業SMT應用市場持續增長
電子制造帶活設備業 SMT應用市場持續增長
2003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全年銷售收入約1.88萬億元,規模已接近第二位的日本。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總量規模、國際地位持續穩步提升,已步入電子信息產品世界制造大國的行列,而且提升的趨勢還在持續,有望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更重要的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形成了產品門類相對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彩電、微波爐、視盤機、收錄放機、電話機、揚聲器、磁性材料等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有些產品占有全球較大的市場份額,并且形成了比較強的產業配套基礎。
SMT應用市場持續增長
電子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電子生產設備的持續增長。以占到整線投資額的60%以上的SMT(表面貼裝技術)生產線主要設備貼片機為例,據海關統計,2000年到2002年的3年中,我國內地進口了 10146臺貼片機(2000年1733臺,2001年3170臺,2002年5243臺)。
據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王勃華分析,2004年,我國SMT 技術的應用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主要依據是:第一,據預測,2004 年電子信息產業的宏觀發展目標是:銷售收入達到2.37萬億元,增長 26%;工業增加值達到5100億元,利稅總額1160億元,出口總額1400億美元;第二,國際大型EMS(電子制造服務)企業將保持向中國轉移或擴產的趨勢;第三,在西部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工作中,信息化建設都將是“重頭戲”,期間對電子信息產品發展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預計上述發展將為SMT設備帶來新的商機,推動SMT應用的持續發展。
他同時認為,對設備供應商來說,競爭將會更加激烈,設備的質量、價格、交貨期、售后服務水平將成為生存的關鍵因素,各國際著名的SMT設備和材料制造商將其制造基地移向中國有可能形成趨勢,而對于EMS企業來說,SMT生產線工藝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將成為重中之重。
國產設備突破關鍵點
電子制造設備為王。目前我們的電子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我們的設備制造還需要突破。巨大的市場吸引著國際電子制造向中國轉移,業內人士表示,在這種產業鏈的轉移中,中國設備制造企業可以通過與跨國企業合作提升自己的實力。去年以來,一些國際電子生產設備供應商加大了與國內相應企業合作的力度。在電子設備制造中,半導體設備是我們的一個弱項,可以通過合作取得共贏。王勃華說:“半導體設備是個包羅萬象的行業,國外設備廠商也需要幾百家企業給它配套。國產化并不意味著 100%都由自己來做,現在一些大公司自己的配套率就不超過10%。我們也要走配套化的道路,能做就做,能買就買。”七星華創的副總趙晉榮也認為,買一些配套產品實際上更劃算。集成電路設備業雖然涉及的學科成百上千,但解決不了的也就是一兩個核心技術,國外廠商不會賣給你,即使賣給你也會很貴。而對于那一兩個核心技術,一些業內人士也很自信地告訴記者:“我們都有自己的解決手段。這與國外的設備企業一樣,他們只研發這一兩個關鍵技術。例如,東京電子在擴散爐設備方面就保留著爐體這一核心部件的技術。因此我們研發的不是設備,就是那一兩項關鍵技術。”
EMS改變電子制造業
專家認為,整個電子行業之所以對EMS這么重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電子合約制造商正在成為全球電子行業的一股新力量。據了解,排名前五位的國際知名EMS電子合約制造商已經全部進入中國,而且正在利用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國際市場大量吸納訂單。每年他們在中國的年產值總額達到數百億元人民幣。
盡管這些EMS進來之后,對中國同類電子制造企業會有一些沖擊,但對其它企業也可能是個好消息,因為這些EMS進來之后,必須要依靠本地的供應商,尤其是很多中小企業給它提供零部件。
當然,EMS也可能為我們提供重新審視品牌和制造二元關系的新視角。目前,像長虹、康佳、海信等國內知名的電子制造企業,大都采取垂直化的經營模式,從技術研發、生產制造、銷售和售后服務所有的業務都由自己完成。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和國際化步伐的加快,這樣的生產模式也開始經受新的考驗。海信集團戰略發展部有關人士認為:“從研發到制造再到銷售和服務,所有的業務都自己做,這樣固定成本會居高不下,對市場的反應速度也相比國外的著名企業低。”
當企業間競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EMS就會為他們的競爭提供新的選擇。一些企業家也明確表示,EMS的優勢,在于制造成本低、反應速度快,EMS甚至有一定的設計能力,有強大的物流渠道,如果中國電子信息制造企業和它們相結合,制造環節將大大降低自己的成本,提高自己的效率,那么就可以把自身的資源更多調配到設計研發方面,創造出更多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
時間:2004-05-24 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