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基本不成功
“中國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已經到了最關鍵的轉折時期,改則興,不改則敗,市場化則興,維護傳統則敗。”——楊名舟如是開篇。
比開篇更擲地有聲的是這篇報告的標題,“中國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基本上不成功”,無標點,但背后的驚嘆號似已欲出。
12月15日,面對楊名舟時,交談良久,更加強烈地感覺到一種驚嘆號的意味。楊對記者自稱資深電力專家,對于他的另一個身份反而刻意低調——國家電監會信息中心統計分析處處長。
一個多月前,楊這份長達20頁的報告上書至國務院。數日之內,已由有關領導轉批至國家發改委、國家電監會等部門負責人手中。
報告稱,中國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成為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主要阻滯因素,壟斷日深、體制扭曲、機制復舊……改革付出了巨大成本,卻離市場化的方向愈走愈遠。
半個月后,2005年12月29日,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將迎來它的3周歲生日。
一切看來已難平靜。
“改革發生了逆轉”
“三年前改革啟動的方向是正確的。” 12月15日,楊名舟指出,2002年國務院電力工業體制改革“5號文件”是一個推動市場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向傳統計劃經濟堡壘發起的一場重大沖擊,是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和推動的。
楊回憶說,2001年初,他聯合了時任華能集團計劃發展戰略研究室主任、現任國家電監會信息中心副主任的孫耀唯,向中央上呈了一封書面意見,提出電力工業改革八點建議。該建議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對后來的電力工業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現在想起來,當時他們最大的憂慮是,1997年以來國家電力公司推行的一系列維護計劃經濟體制的動作,實際上強化了壟斷。“當時的擔心是改革決心不大,改革的步子太慢,最終形成妥協的改革方案。”
方案還確定了“十五”期間電力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實行廠網分開,重組發電和電網企業;實行競價上網,建立電力市場運行規則和政府監管體制,初步建立競爭、開放的區域電力市場,實行新的電價機制……
“方案的方向是正確的,但隨后的改革進程有些脫離了軌道,甚至發生了逆轉。”楊名舟認為,在三年來的電力體制改革進程中,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推動和監督力量,缺乏法律支撐,改革阻力重重,形成了目前電力改革停滯、僵持和反復的局面。
楊認為,這主要表現在,電力發展仍沒有走出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以及高電價、低效率的泥潭;廠網未能真正分開,輸配分開擱淺,公司化改組被“閹割”,電源發展盲目擴張,電網發展思路混亂,壟斷日益深重。
楊認為,這種弊端集中體現在了廠網分開的不徹底。他認為,廠網分開本來是2002年改革的主攻方向,但由于改革不到位,如今全國絕大部分中央國有電網資產,以及3600多萬千瓦的發電資產都集中在一家公司。
他認為,雖然按照“5號文件”精神,成立了華北、華中、華東、東北、西北等5大區域電網公司,但原本應該成為電力市場最主要推動者的區域電網公司,在垂直一體化的體制下日漸勢微;供電公司作為電力市場最大的購售電主體,卻不是獨立的企業法人和市場主體,使得電力市場主體單邊化,資源優化配置成為無本之末。
“這樣以來,直接的結果是發電、輸電、配電、售電等環節仍集于一體,廠網不分,壟斷依然存在。”
他列舉了一些數據,2004年國有全資的“兩網、五公司”七家電力巨頭,兩大電網公司總資產為13603.37億元,實現總利潤僅146.97億元;五大發電集團總資產6000多億元,實現總利潤僅為140億元。
“近2萬億的電力資產,占國有資產總量的1/4,在全國電價普遍上漲的情況下,每年只有200多億元的微薄利潤,1%的資金回報率。投資回報甚至低于銀行貸款利率。而發達國家電力工業的資金回報率高達9%至11%。”
“效率奇低。”他總結說。
電力供給大幅波動的癥結
“雖然電力體制20年來一直在改革,但改革力量一直處于非主流的弱勢地位。”楊名舟介紹,如果從1985年集資辦電算起,中國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已經進行了20年。
楊表示,目前推動電力體制改革的主要機構包括國家電力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國家發改委、國資委、國家電監會等部門。
“但領導小組的權利沒有保障,甚至難得集中起來開一次會。”楊指出,而國家發改委負責電力體制改革的人員只有一兩個人,電監會相應負責人也只有兩三個人。“這樣的人員配置連平時事務性工作都應付不過來,根本無法、無力來專門思考和推動改革。”
在楊撰寫的報告中指出,電力體制改革以來,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科學有序的推動實體和決策機制。國資委負責資產監管,發改委負責全盤規劃,而作為日常監管機構的是電監會,政府部門與負責電力市場秩序、電力行政執法監管的機構之間的職責和關系亟待理順,新的行政管理機制亟待建立。
資料顯示,2002年以來,電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短缺局面日趨嚴峻,缺電以后的盲目投資、無序建設形成了難以控制的大起大落趨勢。
“正是由于改革后的電力體制無法應對電力工業周期性波動的負面影響,宏觀調控乏力,電力供應走向了短缺、過剩、再短缺、再過剩的循環泥潭。”楊認為近年來電力供應大幅波動的癥結在此。
有關數據顯示,“十五”期間全國新增1.8億千瓦電力裝機容量,“十一五”前三年將再增2.6億千瓦電力裝機容量,預計到2010年總的裝機容量將達7億—8億千瓦。
“這一發展速度是古今中外都沒有的”,楊認為,中央和地方各投資主體的投資85%來自國有銀行貸款,一旦電力供過于求,電價下降,企業投資回報率和效益下降,無法還本息,將可能形成幾千億乃至上萬億的不良資產。
電力改革需要深化
楊在報告中指出,以上這些并沒有動搖某些部門維護現狀的決心。“他們千方百計地阻撓區域電網公司的發展,阻礙市場化進程。其目的就是要維護全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管理格局。”
此外,楊名舟還特別向記者提到,在電網發展滯后、電網企業負債日深的情況下,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電網,“實質是要搞垮區域電網公司,搞全國一張網,加強壟斷。”
據介紹,1993年國家曾成立五大電力企業集團,在國家計劃單列,爾后三年,五大區域電網公司發展勢頭迅猛,僅華中電力集團財務公司三年就從幾千萬元資本發展到100多億資產。
“這種擔心,正是2002年開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之后,區域電網人權、財權仍被牢牢控制的癥結所在。”
楊名舟認為:“廠網分開和輸配分開是建立電力市場的兩大支撐,廠網分開是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輸配分開是改革的靈魂。輸配分開不取得真正突破,廠網分開和輸配分開不同時推進,根本無法建立電力市場和形成完善的市場機制。”
一個月前,《中國電力報》引用電監會主席柴松岳的觀點指出,由于電力工業受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較深,運營效率低、資源消耗大的問題十分突出,發展方式粗放,電力企業的產權結構和組織形態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尤其是科學的電價機制和電力投資管理體制尚未形成,電力改革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電力行業資深專家、原中電聯秘書長陳望祥也向本報發來了《電網企業要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文章。
三周年之際,一場圍繞電力改革成敗的紛爭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