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存在三大“虛熱”
有“利潤泉”之稱的現代物流,近兩年受到社會“熱捧”,各地、各行業的物流規劃陸續出爐,物流園區建設如火如荼,理論研討也方興未艾。這股物流“熱潮”所伴生的“虛熱”現象,近年來也日益凸顯,一些專家對此深表憂慮。
虛熱之一:言必稱大,不求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至少有20多個省市和30多個中心城市政府制訂了區域性物流發展規劃和政策,各相關行業也都制訂了行業性的物流發展
規劃,我國物流業仍沿承著條條塊塊的傳統軌道前行。這些地方性的物流發展規劃,主要內容都放在了如何推進當地物流業的擴張、建設上。一些地方盲目貪大,不講實際,不問市場,所規劃的物流體系大大超出了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市場需求。
虛熱之二:行必建園,不求物。目前,不少地方沿續構建經濟園區的思路,將開發新物流園區作為發展物流的品牌,動輒投資幾千萬甚至幾億元,圈地數百或上千畝,建立高檔次的物流園區。武漢市目前已建或在建的大型物流園區為數不少。僅一家交通投資公司,就耗資1·5億元興建了占地650畝的舵落口貨運中心,投資9000萬元興建了占地200畝的銀通物流公司。全國各地不少物流園區存在著定位不明、布點不當等問題,重復建設和閑置浪費現象比較突出。2001年,一片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500畝土地曾吸引了全國物流界人士的目光——投資2·5億元建成的華通物流園是當時國內倉儲面積最大、技術設備最先進的物流園區,然而,在建成后的一年里竟沒有與外界簽訂一份真正的商業合同,使整個物流園陷入運作危機,后不得不在北京市相關國資管理公司的主導下進行艱難調整。
虛熱之三:改必換牌,不求質。為趕時髦,追浪潮,國內一些傳統貨運公司、倉儲企業,不進行實質性的改革,只是簡單地換牌更名為“物流企業”“物流中心”等,使我國物流企業數量迅速膨脹。全國現有約70萬家物流企業和機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交通、物資、糧食、商業等部門的下屬企業簡單變身而來,普遍存在著服務意識不強,技術水平落后,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很多企業只能簡單地提供運輸、倉儲等單項或分段物流服務。我國300多萬家公路運輸企業,平均每家僅擁有1·43輛運營車輛。許多轉型做物流的倉儲企業仍在沿用老倉庫,由于設計水平較低,不少自動化機械使用時,常常因為空間限制毀壞商品,只得以手工操作為主,效率低下。且這些企業的運輸車輛和倉庫大多缺少濕度控制、冷藏儲存和避免污染的特殊商品分隔設施,不能滿足客戶的特殊運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