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貿易保護潮來臨五金企業避無可避
從美參議院批準經濟刺激計劃保留“購買美國貨”條款,到印度在僅僅一個月內即向中國發起的多達七八起有關特殊保障調查(以下簡稱“特保”)及反傾銷、反補貼措施,無不昭示著美國、歐盟、東南亞等中國主要出口地的各國政府開啟了新一輪的貿易保護潮。相關分析人士認為,金融危機刺激下,全球貿易保護政策正在抬頭并趨于強化,相關行業(包括以出口為導向的五金業)避無可避。
多宗國際新聞昭示新一輪貿易保護潮來臨
美國國會參議院13日晚批準了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該計劃將送交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生效。引人注目的是,最終批準的這份計劃保留了受到各方廣泛批評的“購買美國貨”條款。盡管在最終通過時,這一條款有所軟化,規定美國政府在實施這一條款時不得違背其簽署的國際貿易協議,但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條款仍帶有明顯保護主義色彩。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為期六個月。據統計,印度在僅僅一個月內即向中國發起的多達七八起有關特殊保障調查(以下簡稱“特保”)及反傾銷、反補貼措施。
世貿組織1月26日的統計顯示,自去年秋季以來,共計22個國家及地區采取了提高關稅、支持國內產業發展等貿易保護舉措——新一輪國際貿易壁壘因金融危機日益浮出水面。中國企業已避無可避。
專家解讀:企業不能因怕惹官司而不作為
對于這種貿易限制,廣東省外經貿廳公平貿易局局長陳立鵬說,只能通過國家交涉或去多邊場合申請法律救濟。但是在日常遇到反傾銷等貿易救濟調查時,企業就應積極爭取合法權益。
“中國人向來怕惹官司,其實貿易救濟更多是一種行政調查、貿易調查或者說準司法調查,并不是真正的訴訟,甚至只是國際貿易規則下的一種游戲手段,是市場競爭或保護的手段。作為生產者,要出口就必須熟悉國際游戲規則,碰到問題敢于伸張你的權利,證明自己的清白。”
陳立鵬說,有企業覺得向印度市場出口不多就沒有關注,但事態會慢慢擴大或擴散,如果沒有人來反對,當意識到市場很大的時候已經遲了,所以對小市場的措施要同樣關注和積極應對,通過應對來學習國際規則的精髓,吃一塹長一智,加速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