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明:內燃機行業不能放棄自主創新
“外國人不是慈善家,所以最終的出路在于民族工業自己的發展,我始終對其抱有最大希望。”一汽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以下簡稱“無油所”)所長朱劍明毫不掩飾他對中國內燃機行業發展前景的判斷。
人資利刃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多。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制約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棘手,又必須解決。對此,朱劍明卻有另外的態度。他認為,對制造業來說,人多恰恰是一個大國優勢。人的絕對數量,沒有國家敢和中國比,這樣也讓中國得以擁有非常豐富的人才層次,人力資源儲備充足,“雖然人均素質不高,但絕對數是最高的,各種人才都有,人力成本也最低。”
人多,也意味著中國擁有潛力最大的消費市場。在全球競爭中,市場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市場大,容易實現規模經濟,同時也帶來了復雜的需求層次,這使產品具有多重定位。朱劍明認為,國內市場已經極為龐大,中國企業能在本土關起門來就實現規模優勢,然后再沖出去,掃蕩外國市場。
人多,還意味著可以在中國以最經濟的方法來實現低成本生產。在發達國家,由于勞動力成本高,發展成熟的汽車企業大多依賴巨額的研發投入和機器人等高度自動化的手段,而中國有廉價的勞動力、寬敞的廠房和廣大的土地資源。此外,中國的高素質群體正在快速成長,“國內企業的敬業精神也已經慢慢超過外企了。”朱劍明說。低成本既
成為了致命的吸引力,也埋下了國內企業日后騰躍的伏筆。
對外企的技術人員是否已經掌握了其核心技術,朱劍明持懷疑態度,雖然在流水線上工作的幾乎是清一色的中國人。“如果把技術都教給我們,那他們做什么?”他說,“外國人不會為了得到這一部分的競爭力,而失去另一部分的競爭力。”當然,他強調這并不只是某個國家某家企業的特殊作法,“沒有企業愿意把核心技術暴露給人家,全球任何一家企業都是這樣的。”他指出,出于技術安全的考慮,外企的核心研發中心多是在本土,而國內合資企業移植的一般是他們已經淘汰不用或者低級的、應用型的技術。
處于如斯現實,朱劍明并不擔心,“因為中國人一旦消費,就將成為世界未來最大的市場。相輔相成,中國有最大的市場,民族工業就會發揮主流作用。”在他看來,中國有著最龐大的人力資源隊伍,而這將為產業的發展帶來無盡憧憬。
信心引擎
實際上,由于近幾年來中國的汽車產業一直處在媒體的風口浪尖,自主、政策、品牌、技術等等關鍵詞都伴隨著汽車產業的一舉一動,牽動著無數關愛的目光,這也將一直站在幕后的內燃機企業推入了人們的視線。許多人認為是汽車“心臟”部件的核心競爭力弱、缺乏自主研發能力讓中國汽車產業受制于人,并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繼續牽制其闊步發展。對此,朱劍明說:“我始終覺得中國柴油機行業有很好的前景,現在是關鍵時期,尤其不能放棄了自主創新的能力。”
他也承認,就中國汽車產業而言,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發動機拖了汽車的后腿,而油泵油嘴又拖了發動機的后腿,引進外資無疑能夠為技術進步和市場培育加上一把力,但朱劍明堅持走自己的路,“合資合作絕不會成為我們未來的方向!”
然而同在無錫,與強敵博世為鄰,朱劍明時時刻刻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重壓,雖然疲憊,他卻說“能耐得住寂寞”。在他看來,技術終究還是一個信心的問題,“神六上天是最能證明的例子,中國人什么都能搞出來,中國人搞衛星、飛船,成本比美國人和歐洲人要低多了。”
孤軍奮戰難免力薄,讓朱劍明感到欣慰的是國內許多企業對他們希望很大,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這也讓他更加堅信自己所做的事業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畢竟,天上不會掉餡餅,進入任何一個市場都有門檻,都需要付出代價。因為,“競爭是永遠的,除非只有中國生產內燃機,但不存在這個可能性。不管外企還是國內企業,都會在中國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朱劍明信心十足,“最終中國的民族工業將依托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市場躍升為世界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