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稅庫銅流出將打破銅市平衡
銅價已經盤整了1個多月,滬銅始終在5萬上下1000元的區間內徘徊,倫銅運行區間則在7000-7200美元。銅價目前似乎喪失了方向,那么未來銅價會何去何從呢?
回顧一下形成目前市場格局的原因:利空的因素主要來自季節性的消費淡季加上中國產量方面的增長,使得現貨市場供應相對充裕及貼水延續;利多因素主要來源于二季度延續下來的樂觀宏觀經濟數據令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庫存不斷下移。正是這種動態的平衡,使得銅價盤整了一個多月之久。
隨著多空因素逐漸改變,那么這種平衡會被打破嗎?
消費淡季影響更明顯
季節性的消費淡季將會在8、9月份表現得更加明顯,我們從銅加工行業的消費來看。
根據SMM調研的銅管企業來看,從3月開始開工率便持續回落,預計8、9月銅管消費將會更差。今年銅桿企業的生產從3月后便保持平穩,多數銅桿企業由于資金壓力,選擇性接受訂單,以控制訂單平穩以及匯款安全。其中,線纜企業的訂單令人失望,預期中的電網建設拉動銅消費并未出現,上半年的線纜訂單總體保持平穩。銅板帶箔的消費也讓人失望,企業更多考慮資金安全問題而減少訂單,開工率也是從3月開始持續回落。
煉廠增產積極
銅冶煉廠具有較強的動力積極增產。一方面,銅精礦TC始終運行在100美元/噸上方,較高的加工費令煉廠大幅進口銅精礦且積極生產,并且近期印尼格拉斯伯格銅礦復產,將有望進一步提升加工費;另一方面,7月銅價在5萬的高位整理,進一步推升了煉廠增產意愿。雖然目前滬倫比值不太理想、國內精銅現貨持續貼水,但是煉廠可以通過將精銅賣至保稅區,撫平比價的損失,同時還可以賺取100美元/噸左右的到岸升水。所以預計二季度銅產量將在6月62.3萬噸的基礎上繼續增長.
7月銅進口再創新低。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中國7月未鍛造銅及銅材進口量為34萬噸,6月進口量為35萬噸,同比下滑17%,為2013年4月以來最低。進口減少原因與6月類似:一是內外比值不好,進口虧損持續擴大;二是青島港事件后,貿易融資監管嚴格,使得進口受限。
突破口在保稅倉庫
從國內供需結構來看,季節性的消費淡季還將惡化,銅冶煉企業仍有繼續增產的動力,進口受融資銅影響雖然減少但不會削弱供應,所以現貨市場供應相對充裕、貼水也在延續。綜合看來,銅市場的利空因素不僅沒有改變,而且變得更加惡化,那么利多因素是否發生了變化呢?
首先是中國經濟“穩”中求進,數據、政策利好不斷。匯豐發布的7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創下去年1月以來最高水平。同時國務院再提定向降準,繼續擴大社會資本開放,回顧上半年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對穩定經濟效果顯著。此外,政府還通過改革尋求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下半年,多項經濟體制改革令人期待,金融、戶籍、稅費等領域的改革都有望促使經濟在穩增長中提高質量和效益。
其次是LME的銅庫存仍在不斷減少中,截至8月11日全球銅庫存僅14.1萬噸,這一水平2008年后便沒再出現。究其原因,美國經濟持續走好帶動銅消費增加,進而消耗了大量庫存是主因,尤其是LME奧爾良銅庫存量大幅減少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中國經濟增長出現曙光,國外尤其是美國經濟增長帶動銅消費增加,LME銅庫存也不斷創出新低,這使得外盤銅價相對國內堅挺。那么平衡的突破口在哪里呢?答案應該在上海保稅區。青島港事件雖然在銅價上影響有限,但是它卻對現貨市場影響深遠,融資銅正逐步流出保稅區倉庫。根據CRU統計,保稅區銅庫存從5月初以來便開始持續減少,總量從85萬噸減至60余萬噸,而且這種趨勢還在繼續。
綜合起來,中國銅供應已經變得過剩,現貨貼水仍將持續,但是國外經濟帶動銅消費增加,LME銅庫存持續減少,一弱一強使得銅價處于動態平衡,但是這種平衡將會被中國保稅倉庫流出的銅所打破。更多的供應將使得全球銅市轉向過剩,銅價也將擺脫目前區間震蕩的格局,趨勢性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