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景看好
根據發改委近日出臺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點是水能、生物質能、風能和太陽能。這幾種能源在國內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但有趣的是,除水能外,后三種能源均被民間稱為“綠色”嫁妝。
生物能源可以成為嫁妝。今年以來,已有媒體報道,在河北望都和河南焦作一些地區,女兒出嫁時父母配送沼氣池作為禮物。沼氣不會引起通脹,不過其他生物能源則在當前糧食上漲、價格指數升高的經濟形勢下遭到質疑。對此,有關部委已經就生物質能發展具體對象做出了協調統一的規劃。農業部在今夏發布的《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2007~2015年)》中指出,到2010年,我國將重點發展三種農業生物質能:包括農村沼氣;秸桿能源化燃料;甘蔗、甜高粱、薯類、油菜等能源作物。可以看出,出于糧食安全保障問題,農業部未將玉米歸入生物能源。發改委就能源規劃答記者問中也明確提到,我國發展乙醇等生物燃料,不是用玉米,而主要是用非糧食原料,比如甜高粱、小桐子、文冠果等植物。這些植物大多生長在鹽堿地、荒地荒山上,不會對耕地造成沖擊。在生物能源的起步階段,這樣明晰的界定為行業定出了明確框架。
風能對生活的影響在內蒙古自治區體現的最充分。那里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間超過300天。風力是當地的自然資源,所以,在牧民的家里,姑娘出嫁的時候,一般都有一個陪嫁的嫁妝——小型風力發電機。風電已經如此深入老百姓生活,難怪近期已有超過200家的企業已經或準備進軍內蒙古開發風電產業。據悉,從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到烏蘭察布、巴彥淖爾,遍布整個內蒙古的風電場正在規劃、設計、建設中。
但開發熱潮難掩技術難題,風電發展面臨的一個障礙是成本較高。在用電方面,我國目前最容易出現的就是依靠多建煤礦來進行火力發電。畢竟現在看來,煤炭儲量還相當豐富,建一個煤礦立竿見影,無須投入高昂的成本。相比之下,風力發電盡管技術上一再取得進步,成本仍然相當高,這也就是推廣風電這種清潔又可持續能源面臨的最大難題。面對價格低廉的煤炭,我們的工業是選擇看似便宜的能源,還是清潔的能源呢?發改委的規劃給出的答案是,希望實現清潔與低廉的有效結合。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有必要使煤炭企業意識到自己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以及要承擔的相應社會責任,使其將社會責任納入其成本核算體系中。
如果說風能在我國還是“星星之火”,那么,太陽能的利用則已成燎原之勢了。國內外企業對這個領域都涉足甚早。2006年1月《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之前,英國石油巨擘BP集團的全資子公司BP太陽能就與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合資企業,在中國開展太陽能光伏產品和系統的生產和營銷。“太陽能”概念在當今資本市場造就的財富效應是其蓬勃發展的最佳腳注。2005年底登陸紐交所的民營太陽能發電公司——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控股有限公司,上市以來受到新能源投資者的熱情追捧,從而使得其創始人施正榮一舉榮登2006年福布斯中國富豪行列。
關于太陽能和風能的比較,這位被民間稱之“身世透明”的能源首富在2006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向蒙牛老總牛根生笑談,太陽能發電產品會成為牧民女兒更有創意、更具魅力的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