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業振興規劃將有力促進產業升級
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將極大地促進紡織行業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步伐,推動我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審議并原則通過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就此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紡織行業高度評價規劃并將采取措施積極貫徹落實。
杜鈺洲說,規劃首先公布了五個要點: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強技術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區域布局、加大財稅金融支持,“這五 個要點內涵豐富。既立足當前,有利于緩解紡織行業企業當前壓力,有利于紡織行業生產經營的恢復和增長,有利于穩定國際市場份額;同時又著眼未來,將極大地 促進紡織行業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步伐,推動我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
要積極擴大國內消費,開發新產品,開拓農村市場,促進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
內需市場是我國紡織行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市場潛力巨大,我們對此充滿信心。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市場紡織品服裝消費依然很低。促進這一市場群體消費增長, 要滿足、適應他們的消費需求和習慣;要保證產品品質,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變革流通渠道、轉變營銷方式等來降低成本,在生產方式、品牌價值中增加附加 值。產業用紡織品是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應用涉及農業、交通、水利、汽車、醫療衛生、航天航空、國防等領域,加快推廣應用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開拓農村市場,協會的主要任務將是維護市場秩序和推動產品創新。協會將引導、組織企業研究如何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同時,協會還將為企業提供 專業服務和支持,推出引導產品設計、流行趨勢、色彩等方面的服務體系。要積極推進產業用紡織品相關標準建設,與各有關產業及經濟部門共同推進產業用紡織品 研發和應用。
要加強技術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設。在新增中央投資中設立專項,重點支持紡紗織造、印染、化纖等行業技術進步,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提高紡織裝備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2006年我們提出,紡織行業要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產業升級,就必須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目前來看,行業內1/3企業效益之所以好,也是得益于 這兩個貢獻率的提高。目前,本土品牌已經占據國內大眾消費的主體地位,而本土品牌國際化還有相當長的路程。國家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能夠對紡織行業科技和品 牌發展起到導向和促進作用。
在規劃的指導和推動下,未來3年,我國紡織工業將以增強產業創新能力為核心,提高兩個貢獻率來化解行業發展 瓶頸。將引導企業推動重點科技攻關、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推進全行業產品差異化水平,加大企業自主研發強度,提高產學研和產業鏈集成創新水平,加大技術改 造規模,大力普及先進工藝和產品功能、性能創新,提升質量水平。將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擴展,提倡技術生產力和文化創造力的有機結合,促進“品質、文化、快 速反應與社會責任”四位一體的品牌文化建設。
要優化區域布局。東部沿海地區要重點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的紡織產品。推動和引導紡織服裝加工企業向中西部轉移。
我國東部沿海的勞動力創造力水平,已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同,勞動力成本與新興經濟體相比仍然要低,如紡織業小時平均工資只相當于土耳其的1/3。我國經濟 發展不平衡和二元經濟的國情,決定了比較優勢梯度轉移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巨大空間,將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向國內欠發達地區轉移,形成跨地區產業鏈,既保 持了國際競爭力提升,又拉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發展。
提高東部企業的創新能力、營銷能力,將紡織服裝加工向中西部轉移,是當前及今后紡織行 業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我國中西部無論是固定資產投資和產值增長幅度都高于東部,很多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企業也已經主動開始 把加工業務向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省份轉移。規劃此時提出這一要求,時機條件都較成熟,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同時又為東西部更多的紡織企業帶來了新的 機遇。協會要為產業轉移做好規劃和公共服務工作。
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將出口退稅率由14%提至15%,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
提高出口退稅率和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具有普惠性質,紡織行業對此早有強烈期待。紡織工業中,中小企業比重為99.4%。融資困難、資 金緊張是紡織行業第一大難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企業依靠實力自主解決,更需要中央政策大力支持,需要金融銀行系統、地方政府積極配合。此次寫進規劃,是 個重要信號、原則和導向,對紡織行業而言解決融資難燃眉之急增強了信心。
紡織工業協會下周即將奔赴江蘇、廣東、浙江等產業集群集中的地區,重點展開“關于產業集群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的調查”,為推進落實規劃金融信貸政策調查實情并進一步提供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