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不能一賣了之外資斬首式并購后果嚴重
中國入世5年以來,中國裝備制造企業被外資并購事件不斷發生并引發多方爭議,其間最為矚目的是美國凱雷集團并購裝備制造業巨頭徐工機械一案,向文波作為業內另一家知名企業三一重工的執行總裁對這一收購發出了質疑,并引發媒體與網絡上經久不息的討論。
外資對中國工業的母業--裝備制造業的斬首式并購會帶來怎樣的后果?中國企業對此應持何態度?也許向文波的回答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經濟觀察報:中國裝備制造業緣何成為外資斬首式并購的焦點?
向文波:這幾年裝備制造業外資大舉進入的原因是出現了相關的改制機會。以前都是小企業改制,現在改制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進入像徐工這樣企業的機會。現在關于大型企業的無形資產等,國內會計是沒有評估的,國有資產交易大多以凈資產或出資額為參照,外資看到了機會,所以出現了外資頻繁的并購。
裝備制造業是中國擁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近年來工程機械行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出口勢頭強勁增長,使得很多的國外同類產品進不了中國市場,這都是這種優勢的充分體現。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外資利用其資本優勢,加快了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收購和整合。
經濟觀察報:三一重工將如何應對洶涌而至的外資企業?
向文波:三一重工暫時沒有考慮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一直是立足于自己發展,也沒有做過大的并購,但如果未來有合適的機會,交易很公開透明,也不排除會進行并購。
經濟觀察報:外資對中國裝備業的并購所帶來的后果是什么?
向文波:裝備制造業是為其它行業提供母機和裝備的產業,在某種意義上,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直接決定了國民經濟其它行業的現代化水平,肩負著強國之夢。
大量斬首式的收購帶來的后果是危險的,外資并購的背后不是簡單的產業整合,往往到最后市場都被外國產品控制,也就是壟斷。
但這并不是說外資入股就不行,中國現在處于特殊時期,經濟轉型過程中大量國企面臨改制問題,引進戰略投資者也是正常的,但是要從戰略上、產業安全上有所考慮。
從國家長遠的戰略利益出發,國有資本退出必須與國家產業整合和戰略布局結合起來,這是轉型期中國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不能一賣了之。
經濟觀察報:中國的裝備制造企業在這場大并購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向文波:目前國內民營企業并購國有企業存在一些看不見的障礙,但這樣的并購,只是一個交易管理的問題,并不是說外資企業進行并購就不會犯錯誤,國外企業也有一些交易過程中違規的現象。如凱雷徐工項目中,就出現了一個皮包公司且最初的價格有疑問。所以希望政府推動國內同行業企業的整合,而不是簡單地賣給外國公司。
經濟觀察報:中國裝備制造企業該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
向文波:裝備制造業企業應當主要立足自身發展,依靠自我創新與技術研發。現在有觀點認為,外資能帶來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與管理、好的激勵方式等,但是這些實際上完全可以通過借鑒國外的經驗,依靠好的咨詢公司也可以為國內企業兼并收購設計好的方案,并不一定非要引進外資。
就技術方面而言,國內裝備制造業與國外差距并不太大,也不是說技術越先進越好,因為產品必須適應國內市場,包括性價比、消費水平與實際要求。裝備制造業的特點是:多品種、小批量、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是中國擁有相對比較優勢的產業。我們必須從國家戰略利益的高度,謹慎處理相關國有企業的改制問題。
尹先凱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