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金融問題筆記:消失的投資銀行
【摘要】 為那些消失的名字感嘆是不值得的。然而,有些名字注定要一直存在,直到金融行業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為止。
2005年夏,在已經有很多預兆的情況下,所羅門美邦這個名字從投資銀行界消失了;嚴格地說,是從“傳統的”投資銀行界消失了。如果你僅僅把投資銀行定義為證券承銷、交易和經紀,那么所羅門美邦的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名叫“花旗全球投資銀行”的機構。這個轉換過程沒有引起多大注意,消失的只是三個榮耀的姓氏:所羅門、史密斯和巴爾尼(后兩者被中國人合稱為“美邦”),出現的則是一個不帶任何上流社會色彩的完全平民化的名字——準確的說,是平淡無奇的名字。
按照比較廣義的看法,所羅門美邦這個名字仍留在“投資銀行”之列,不過其業務范圍只剩下金融咨詢和研究;而且,在那三個榮耀的姓氏前面已經加上了“日興”這個陌生的名字。日興所羅門美邦?日興是誰?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之一嗎?那又能說明什么問題?當所羅門兄弟第一次承銷債券的時候,日本甚至還沒有進行明治維新!
花旗集團有無數個理由把所羅門美邦的名字清除出投資銀行界:為了應付紐約市司法機構,華爾街各大投資銀行都在進行重組,研究部門的獨立只是時間問題;花旗自己的品牌早已足夠強大,把投資銀行業務統一在花旗名下,可以加強這個金融巨無霸的整體性;更重要的是,這將在花旗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部門之間制造一種融洽的氣氛、協同的文化,讓自大的投資銀行人員不再以為自己是貴族。事實上,從1980年代開始,投資銀行離貴族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只是一般人都不肯承認而已。
還記得1986年,高盛公司第一次認真考慮上市的理由嗎?根據高盛總裁文伯格的說法,上市可以“幫助高盛與行業內占據首位的強大的所羅門兄弟公司競爭”。那是所羅門兄弟的黃金時代,高盛還是一個蟄伏的小角色;美林只是規模龐大,盈利能力并沒有優勢;雷曼兄弟已經被收購了,或許將永遠消失;虎視耽耽的商業銀行也僅僅停留在虎視耽耽的階段,它們最大的幸福就是在政府債券承銷中分一杯羹。事實上,只有摩根士丹利和所羅門處在同一重量級,但這家上流投資銀行的交易業務實力只是所羅門的一個零頭罷了。
當時誰都不可能料到20年之后會發生什么。轉眼之間,所羅門先是成為了一家零售經紀公司的收購對象,然后又成為了一家商業銀行的收購對象,最后它的名字干脆被抹掉了;曾經被認為永久沉淪的雷曼兄弟又殺回來了,成為了交易業務和并購領域首屈一指的角色;美林的規模還是那么龐大,但比起那些涉足投資銀行領域的氣勢洶洶的商業銀行,它的那點資本就算不了什么了;高盛現在是全球共同仰慕的領跑者,它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共同傳承著所謂“上流投資銀行”的衣缽;最令人不敢想象的是,號稱血統最高貴的摩根士丹利竟然跟一家零售經紀商合并了,而且那家零售經紀商的CEO坐在了摩根家族過去的寶座之上!這個世界實在太瘋狂了。
比起那些更加倒霉的名字,所羅門、史密斯和巴爾尼這三個姓氏已經很幸運的。十多年前,基德公司在投資銀行界是一個無比偉大的名字,它的歷史比摩根家族還要悠久;但是自從一個交易員做了一些見不得光的事情之后,它就消失了——基德的收購者甚至不屑于保留這個“上流”的名字。狄龍-瑞德是另一個高貴的名字,但是自從被瑞銀收購之后,它就再也不為人知。還需要舉更多的例子嗎?貝奇?華寶?阿利克斯-布朗?德雷克賽?哈頓?它們幾乎全部成為了某個商業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此后,就再也沒有人聽說它們的名字。
華爾街的古老姓氏已經不多了,這些姓氏曾經代表著一種最清高的榮耀——投資銀行家的榮耀。曾幾何時,投資銀行家的鞋子是雪白的,他們漫步在市場的紛擾之外,干凈的手套上不曾沾上一滴鮮血。他們尊貴而強大,依靠智慧而不是武力生存。他們不依賴任何人,全世界卻都依賴他們,因為他們是所有人的大腦,是金融界的靈魂。他們所做的事情只是把數量驚人的財富以證券的形式從一群人手里轉移到另一群人手里,而且這一件事情他們都不親自去做,寧愿委托給無數的小商人們幫他們做。他們抽取的是豐厚的中介費,這種費用從不打折,如果你提出抗議,他們會聳聳肩說:“這就是規則!”
第一代的投資銀行家只是流浪的猶太人或賣煙草的小市民,但是第二代人就迫不及待地給自己戴上了貴族的冠冕。他們驕傲地說:“我們的鞋是白色的,血是藍色的,戒指是祖母綠的;我們每周去圣公會教堂做禮拜,坐在第一排;除了深色西裝和燕尾服,我們從不穿別的衣服。”全世界都羨慕他們,也畏懼他們,因為他們不但能打贏一場戰爭,還能引發一場新的戰爭,并且再次打贏。進入他們的圈子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也許你要修煉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人前仆后繼,最后卻發現你還是進入不了那個被稱為“投資銀行合伙人”的圈子。附帶說一句,這個圈子現在早就灰飛煙滅了。
這一切都不是在一瞬間結束的。即使沒有1980年代的一系列法律修改和金融創新,貴族們也注定要滅亡,因為他們在復辟一種根本不應該存在的制度。投資銀行家的祖先是白手起家、奮斗創業的神話主角,他們嘲弄著那個時代的貴族,從舊秩序的地底釋放出無與倫比的金融力量,并用金融改造了人類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現在,他們的后繼者竟然把這股無與倫比的金融力量埋藏在枷鎖之下,給它蒙上一層又一層神秘古怪的面紗,這一切只是為了滿足可憐的“貴族”虛榮心——還有賺取那些本來不應該屬于他們的超額利潤。這真是可悲。
早在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被允許進入投資銀行領域之前,投資銀行中的“貴族”們就開始了自相殘殺,因為合伙人這個圈子里的座位是有限的。后來,許多貴族發現他們可以用自己的名號換取一筆不菲的現金,于是他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公司和榮耀的姓氏一起賣出,拿著厚厚的鈔票各奔東西。他們還拿自己的貴族地位作為賭博的一項籌碼,最后往往連鈔票帶姓氏一起輸掉了。英國的貴族巴林銀行和美國的貴族基德公司幾乎是以同樣的方式倒臺的,所羅門兄弟差點就跟它們一起下了地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綜合性金融服務機構在旁邊冷眼看著這一切,根本無須親自出手,投資銀行的貴族們就已經自我了斷。殘存的貴族都上市了,這是他們過去最鄙視的事情——雖然給那么多公司做了IPO,他們事實上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居然也需要IPO。
高盛似乎是這些貴族里支撐的最久的,雖然它早已上市,天真的人們仍然認為它是最上流的投資銀行。然而這個最后的貴族做的事情卻一點也不高貴——以證券交易為主,商品交易和期貨交易也不可或缺,更要命的是,它居然也依靠利差賺錢,這難道不是那些“泥腿子商業銀行”做的事情嗎?但是隔壁的摩根士丹利做的更過分,它不僅依靠利差賺取了更多利潤,事實上還把自己變成了一家基金公司;此外,它還發行自己的信用卡,這項業務是“泥腿子零售經紀公司”添惠為它帶來的。對老式的上流人物來說,涉足商品交易已經夠丟人現眼了,從事零售經紀和信用卡業務就更不可想象。難道華爾街的貴族要向那些年收入不到5萬美元的窮老百姓低聲下氣嗎?可是他們人多勢眾,市場終究是由他們掌握的。
下一個消失的是誰?那些應該消失的姓氏都已經消失了,在短期內,大家可能還是安全的。但有一個名字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投資銀行”。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我們看到各種金融業務呈現日益整合的局面,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金融工程學的發展和人們的觀念的轉變,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賣方與買方、中介業務與自營業務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混業經營已經是大勢所趨。請把“投資銀行”叫做“金融服務供應商”,請把它看做一個混血的強壯的競爭者,而不是血統高貴的虛弱的貴族。
歸根結底,金融服務不是一種商品。無論是投資銀行還是商業銀行,銷售的都不應該是孤立的產品,而是成套的解決方案。它們不僅應當向客戶提供合適的融資工具或投資工具,還應當教會客戶如何使用這些金融工具,如何以這些金融工具為基礎制訂一套有機的、完整的金融解決方案。貴族從來不可能是好老師,因為他們從來看不起自己的學生。所以,那些把自己視為貴族的投資銀行都消失了,顧客們用腳投票,選擇了一群強大的平民繼承他們的事業。
為那些消失的名字感嘆是不值得的。然而,有些名字注定要一直存在,直到金融行業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為止。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的投資銀行將成為全方位的金融咨詢機構,它們的一系列變革最終將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更適合、更完整的金融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將再次釋放金融活動的無與倫比的偉大力量,把更多的自由和效率帶給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