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金反傾銷積極應訴開拓市場兩不誤
歐盟委員會反傾銷部門投票決定對產自中國的碳鋼緊固件產品5年內征收高達87%的反傾銷稅,該案將在1個月內由歐盟各成員國批準后正式生效,這將是歐盟針對中國的最大反傾銷案之一。歐盟目前是中國緊固件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去年11月歐委會對此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中國出口商以及歐洲進口商多次對此提出異議。該案的生效意味著中國緊固件產業每年將損失4億歐元左右的外匯收入,同時還會喪失很多就業崗位。
中國浙江省嘉興市緊固件進出口企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峰說,實際上中方企業出口到歐盟的緊固件產品大多是低端產品,與歐盟企業主打的高端緊固件產品根本不構成競爭,完全是互補關系,針對的是不同的客戶群,但歐盟委員會卻無視這一事實,執意將中歐緊固件產品視作同類產品,這無疑是為了幫助自己的企業搶占市場。
同時,兩家歐盟企業一方面推動歐盟對中國緊固件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另一方面又鉆了歐盟反傾銷程序的空子,為各自在中國設立的企業贏得了豁免待遇。“歐盟對自己在中國的企業搞特殊化,這對中國企業絕對不公平。”張峰說。
此次針對中國碳鋼緊固件的反傾銷案只不過是歐盟最近對中國發起的諸多反傾銷攻勢之一。
就在同一天,歐盟在其官方公報上發布了針對中國產檸檬酸的正式反傾銷決定,在此前一天已發布了對中國味精的正式反傾銷決定。
2008年,中國依然是歐盟的反傾銷重點。歐盟委員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歐盟新發起14項反傾銷調查,其中6項針對中國,分別涉及蠟燭、鋁箔和多類鋼鐵產品。同期,歐盟采取的3項臨時反傾銷措施,均是針對中國的,在6項正式反傾銷措施中,也有一半是針對中國的。
總部設在英國的智囊機構“歐洲改革中心”副主任卡廷卡•巴里施日前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上撰文指出,較之目前中國和個別歐盟國家之間出現的關系不和諧音符,貿易保護主義才是中歐關系面臨的更大威脅,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情緒在歐洲已經積蓄了一段時間,而當前急劇惡化的經濟形勢顯然為歐盟內部的貿易保護主義提供了滋生和蔓延的時機。
中國緊固件企業在布魯塞爾聘請的律師羅伯特•麥克萊恩指出,歐盟的反傾銷決定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腳,它實際上標志著歐盟內部的保護主義勢力占了上風,為歐盟接下來的政策走向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
作為中歐經貿關系中的重要人物,歐盟貿易委員凱瑟琳•阿什頓雖然上任伊始就號稱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并對當前金融危機可能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傾向發出了警告。
經濟政治化,和政治經濟化,歷來被捆綁在一起,成為一種通行的國際游戲規則。國家、地區的政治關系融洽之時,政治被經濟化,總有一方扮演“圣誕老人”的角色,到一方去大量采購商品;遇到政治矛盾,經濟成為替罪羊,明顯被打上了政治化的烙印,成為被制裁的對象。中國和歐盟的這種政治經濟游戲,由來已久。所不同的,無非是此次緊固件產品遭遇的反傾銷政策創下了“目前最大”的紀錄而已。
當前中國企業在應訴的同時,開辟新的外貿市場破在眉睫,我們的外貿經濟不可在歐美幾個地方扎堆,要有全球視野,開拓真正的國際市場。如果僅僅盯著少數幾個地區,一旦遭遇像歐盟組織這樣的集體反傾銷制裁,遭受的損失將是巨大的。因為無論反傾銷是勝或敗,時間都不會短,而在等待爭取結果的這段時間,有可能歐盟的五金市場已經萎縮疲軟了,所以開發新的市場是必然的,建議五金企業開發中東、非洲、印度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