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柴的名牌光環是怎么失色的?
記者日前從政府相關部門獲悉,貴州天力柴油機公司即將被浙江某企業收購,目前雙方正在就相關事項進行磋商,但是仍有許多重要的方面尚未達成一致意見。據悉,雙方的分歧主要是在于被收購后的貴柴應當從事什么樣的主營業務。貴柴方面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方面積極促進合理的合作,希望能夠借助外力起飛;另一方面則繼續努力開發新技術,增強自身的實力。據了解,如果這次收購成功,貴柴將獲得企業改制所需要的足夠資金(包括安置下崗職工、內退職工以及償還企業上億元債務等),但是相應的代價是喪失企業的經營決策權,因為按照擬訂合同被收購后貴柴僅占25%的股份。被收購后的貴柴能否在從前的領域再拾輝煌呢?看到今天貴州天力柴油機公司,誰能想到貴柴的前身貴州柴油機廠生產的天力牌柴油機,曾經榮獲貴州省名牌產品,兩次得到國家銀質獎(國家最高質量獎)?誰又能記得他們生產的50kW、75kW、120kW柴油發電機組曾經在南極長城科考站服務竟達18年之久?
指令錯誤,失血嚴重
當年的貴州柴油機廠在貴州機械行業內舉足輕重。在計劃經濟年代,貴柴的產值關系到全系統的總產值,貴柴完不成任務,全系統就完不成任務。1993年,在135柴油機市場很好的情況下,貴柴全年生產4000多臺。1995年,135柴油機市場開始下滑,可是上級仍在盲目下達增產任務,1996年產量創歷史最高紀錄,達到7000多臺。在上級的"指令"下,不管經銷商、主機廠是否需要,貴柴只管將這些產品發出去。由于市場飽和,造成巨額貨款收不回來,嚴重失血,外面欠貨款達1.5億元以上。時至今日,仍有1億元貨款沒有收回。
技改擱淺,產品老化
技改上不去,是貴柴丟失昔日輝煌的另一重大因素。一直生產135柴油機的貴柴從1982年開始籌劃技改,開發125柴油機。1987年6月,6125ZQ型柴油機通過貴州省省級鑒定,樣機的動力性、經濟性、可靠性等主要性能指標基本達到80年代國外先進水平。國內不少主機廠聞訊紛紛趕來訂貨。當時的國家機械工業部也已立項,投資2870萬元。為此項目,國家投資1300萬元。只可惜,開發125柴油機的資金大部分被用于擴大135柴油機的生產上了,而125柴油機的開發成了無米之炊,只好擱淺。1988年開始,從德國引進D28柴油機技術,歷經艱辛,也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甚至在貴柴最困難的時候,政府又撥出專款開發生產D28柴油機,但每年也僅僅組裝200多臺。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更是一臺未裝。貴柴人無比感慨地說:"如果當年國家開發125柴油機的投資真的全部用于開發該機型的話,125柴油機上去了,那么今天的貴柴就不是要賣廠,而是要買地擴建廠房了。"
人才流失,難于發力
在連續10個月發不出職工工資,兩年多每月只發200元生活費的情況下,貴柴的技術干部、技術工人大量流失。蘇悅熙、嚴雋奕、楊育軍等幾位歷任總工程師以及許多技術骨干紛紛離廠了,這讓貴柴雪上加霜。很多走的人都說,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待遇的問題,更多的是覺得空有一腔事業心無處發揮,前途渺茫。時至今日,貴柴有市場卻難以從銀行貸款。但就是有錢的話,沒有人才,企業又怎么去發力呢?
負擔沉重,無力起跑
造成今天的困境,貴柴的社會負擔太重也是一個不可小看的因素。昔日4000多職工的貴柴廠有3個子弟學校、2個技工學校、3個職工醫院、3個職工食堂。現在子弟學校劃歸貴陽市,技工學校撤銷了,食堂承包出去了,職工醫院規模小了,但1000多名退休人員的開支仍要負擔一部分,還有內退員工的工資、下崗工人的生活費、職工的醫療費等等,每個月達100萬元,這仍是企業沉重的包袱。負擔那么重,貴柴怎么跑得動?
貴柴人深刻認識到,盲目生產造成資金積壓、新產品開發上不去、企業包袱沉重、人才大量流失等等只是表象,問題都是由體制造成的。他們迫切希望通過改制改變現狀。貴柴通過幾年艱苦拼搏,如今有產品有市場,希望能與有實力的企業真誠合作,貴柴不計較合作的形式,只求企業發展,再創名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