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鏜床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報告
鉆鏜床行業現有大小企業80家。這80家企業的情況大體分成三個集團:
第一集團企業,支柱企業或稱大有希望的企業。這些企業就是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一般都是原來機床行業的國有骨干企業,具有較長的建廠時間,技術能力與基礎設備條件都比較好,又大都經過企業改制,轉制為股份制或有限責任公司或轉制為民營企業,其較好的基礎能力和條件,再加上合理的機制,構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這一類企業,推出接近或達到當今世界制造業先進水平產品、推出國內領先水平產品,這些企業是鉆鏜床行業發展的希望,在整個鉆鏜床行業中約占25%至30%。
第二集團企業,生存與發展并重型企業。這類企業有的原來基礎不錯,有的基礎一般,但是由于沒有具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開發新產品的技術能力又較薄弱,致使競爭力不強,雖能維持現狀,但缺乏發展后勁,如果引入好的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這類企業還是很有發展前途的。這類企業在整個鉆鏜床行業中約占40%至45%。
第三集團企業,生存型企業。這類企業原來多屬地方性的地方國營或集體企業,也就是說,這部分企業多為原來地方政府的定點生產企業,人數一般在300人左右或以下,原來基礎較差,人員也較雜,由于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得不到地方政府的及時支持,企業又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又沒有進行機制和體制的改革,沒有發展后勁(一般生產臺鉆、攻絲機、小型立鉆的企業較多)。這類企業在整個鉆鏜床行業中約占20%至25%。
在產品開發上,第一集團企業重點放在數控機床上,年生產機床臺份數和數控機床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鉆鏜床行業共開發新產品81種,其中數控機床新產品61種,占開發新產品的近80%。數控產品中在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有36種,包括車銑鏜等復合加工中心、高速(最高轉速在15000r/min至36000r/min)立、臥式加工中心、高速銑削中心、大型臥式加工中心(工作臺尺寸2000×4000mm及以上)、龍門式加工中心(龍門五面、龍門五軸)、五軸聯動加工中心、高精度數控機床等。
1、企業技改情況 從“十五”開始,鉆鏜床行業各企業,特別是第一集團企業從企業長遠戰略出發,加大了技改資金的投入。如中捷機床有限公司利用世行貸款投入巨資,建成了2萬平方米的恒溫廠房,進口10余臺高、大、精、尖加工設備,以及增添了適合數控機床批量生產的量檢器具和理化試驗設備;江蘇多棱利用國家專項資金進行的數控機床產業化技術改造項目;蕪湖恒升重型機床有限責任公司投入巨資進行的一期、二期技改工程,并準備投資近3億元,進行第三期技改工程項目,項目完成后,年機床產量、產值、銷售收入將大幅度提高;寧夏中衛大河機床有限責任公司以《數控珩磨機國產化國債項目》為核心,進行的10項技術改造項目等等。這些技改項目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數控機床產量和質量,大大促進了我國數控機床的產業化進程。據不完全統計,“九五”期間,整個鉆鏜床行業技改資金投入不足10億元,“十五”期間的技改投入資金是“九五”投入資金的三倍、四倍,甚至更多。
2、合資、合作和并購情況 由中捷機床有限公司出面與德國BW公司合資合作生產BW60高速臥式加工中心、與意大利菲迪亞公司合資合作生產D165高速銑削中心的項目,已分別成立了沈陽機床BW公司和沈陽機床菲迪亞公司,現已獨立經營。交大昆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捷克共和國道斯•凡斯多夫有限公司合資合作成立的昆明-道斯公司,生產數控落地銑鏜床等等。
鉆鏜床行業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約占35%左右,股份制企業約占35%左右,集體企業占10%,民營企業約占20左右%。
這幾年,國有企業改制速度比較快,動作比較大,如蕪湖恒升重型機床有限責任公司已改制為由多個法人投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參股的社會法人單位有:浙江日發精密機床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滬江機電設備公司、南京江東機械模型廠、蕪湖昌勝機械有限公司、安徽繁昌淮繁煉鐵廠等。再如原桂林第二機床廠,引進正菱集團公司資金,買斷廣西第一機床廠所有設備,擴大自己的生產能力,整體轉制為民營企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