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印刷機械行業呈現新特點
去年是十一五計劃的開局之年,又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五周年,經過前兩年過渡期和后三年的過渡期,我國國民經濟已經成功融入全球一體化,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進出口總額已達到14,000億美元以上,經濟總量已經今非昔比,在世界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
印刷機械設備產業也和全國經濟一樣,在取得高速發展的同時,在新的時期也出現一些新的特點。
宏觀調控見效,增長速度放緩國家對九大行業的宏觀調控政策已經開始產生積極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印刷包裝業發展很快,尤其是新聞出版業和包裝印刷業,由廣告和包裝市場的帶動,市場總規模已經超過3100億元,印刷機械設備銷售額達到110億元。但是,近年來所反映出的新聞出版業增長放緩,主要是由于過度投資和盲目免稅進口高檔設備,印刷業已經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從而使印刷工價一再下降。尤其近年來查處進口設備騙稅和盲目進口低檔次設備擾亂市場的行為,使印刷業的發展趨緩。國家加大法制力度,不斷出臺打擊非法出版物、小廣告泛濫和教學輔助教材過濫等措施,促使印刷業進入良性發展階段。最近一年,對于過度包裝立法、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政策,同樣對印刷業的發展進行規范,也影響著印刷設備銷售市場。
行業協會統計:2006年1季度──3季度,行業重點印刷機械制造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6%。由于材料和能源的價格上漲、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等原因,利潤總額下降4.6%,虧損企業數量增加,甚至出現多年來少有的多家企業處于崩盤邊緣的現象。然而處于強勢的企業如:中外合資企業、民營企業、集團式企業和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的企業,仍然帶動行業快速發展。還有一些在行業統計之外的企業,也取得較好的發展業績。另外,單張紙多色印刷機等高檔設備仍然是推動印刷機械制造業發展的前進動力,因此,整個印刷機械制造行業的增長應該達到7%~8%左右(行業統計數字還有一些漏洞)。
出口市場增長強勁
印刷機械進出口已經成為推動印刷設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2005年出口額4.01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53.1%。2006年前三個季度主要出口企業的設備出口額達到7211.6萬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30.6%。2005年進口額16.69億美元,比2004年降低2.74%,2006年前三個季度進口額持續下降。印刷機械產品的出口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零部件出口下降,整機出口增加,如:卷筒紙印刷機、單張紙平版印刷機、卷筒紙凹版印刷機、模切機、切紙機、書刊裝訂機、折頁機、紙張表面加工等設備整機出口快速增長,卷筒紙印刷機機組開始向美國市場批量出口,小型平版印刷機在美國和俄羅斯也有較好的市場。在出口量增長方面做出貢獻的企業有上海高斯印刷設備有限公司、上海亞華印刷機械有限公司、上海申威達機械有限公司、北人印刷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北人印刷機器有限責任公司、瑞安華躍印刷機械公司、上海紫宏機械有限公司、上海德拉根印刷機械有限公司、上海紫光機械有限公司和瑞安華威印刷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
高端設備、產業化有進展
單張紙多色印刷機以印刷質量好、生產效率高、自動化水平高,輔助時間少、體力消耗低的優點,在印刷業走過資本積累的初級階段以后,對各種開本的單張紙多色印刷機需求量大幅增加。
每年這種設備的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25%~30%以上,占領國內市場達80%~90%以上。據統計,2006年已經有3家企業推出全張紙多色印刷機(北人股份、江蘇昌升、河南新鄉);5家企業生產對開多色印刷機(北人股份、上海光華、上海高斯、江蘇昌盛、中景集團);6家企業生產四開多色印刷機(上海光華、中景集團、北人集團、北人股份、青島瑞普、湖南印機、多元電氣);6家企業生產八開多色印刷機(營口冠華、濰坊華光、威海印機、營口三鑫、濰坊東航、多元電氣)。還有2家-3家企業正在開發四開和八開多色印刷機。在眾多廠家中,有3家-4家的產銷量已經超過或接近100臺。多色印刷機的批量面世,將使我國印刷機制造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產品技術和質量水平的提高,銷售市場前景一片光明。
中外合資水平提升
為快速提高國產印刷設備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已經有不少企業采用國際收購、合資建廠和引進技術等形式,加快技術進步的步伐,并取得成功的經驗。目前,上海電氣印刷包裝機械集團在成功收購日本秋山以后,正在引入日本技術加快上海光華印刷機械有限公司產品的技術升級,已經取得國外和國內企業同步發展的經驗,使其成為國內增長強勁的企業之一。北人印刷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與日本三菱公司合資成立新的合資企業,生產日本品牌的單張紙四開多色印刷機,不久將推向市場。濰坊華光與德國KBA合作推向市場的四開單張紙多色印刷機,已初具規模。
外企涌入,國內企業受壓
國外名牌企業在我國設廠增加,使國內企業的競爭環境進一步走向國際化。2006年9月28日海德堡公司宣布在上海建立第一家海外獨資企業,并舉行新組裝廠的開工典禮。初期主要生產適合國內印后裝訂市場的78cm折頁機,以后將集中精力生產66cm的折頁機,明年將開始生產印霸PM520單張紙多色平版印刷機。
同時舉行開工典禮的還有德國波拉公司成立的上海獨資公司,該公司主要生產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115cm規格的切紙機,并提出到2008年能夠占領國內切紙機市場10%的份額。
2006年德國馬貝格公司也在上海獨資建廠,生產世界著名品牌的輸紙機。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0家以上的國外印刷設備制造企業在中國獨資建廠,從而使已經競爭不斷加劇的印刷設備市場,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方面國外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在全球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推動印刷設備出口額的增長,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國印刷企業降低設備更新改造和采用先進設備的資金投入,同時也能推動國產印刷設備的技術水平提高。到目前為止,四開多色印刷機、折頁機、粘盒機、模切機、不干膠印刷機、單張紙輸紙機、給紙機、烘干箱等設備都有國外企業在中國生產,競爭激烈可見一斑。在國內經濟競爭壓力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國家應該盡早營造平等競爭的環境,減少內資企業的稅收壓力。
土地置換,謀求更大發展
采取土地置換謀求企業發展方式,仍然是行業的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中江利通在四川德陽的新廠建設收罄,于2005年4月15日召開開業典禮,15000平方米的全鋼結構、全封閉、全空調生產廠房正式投入生產,使企業的生產環境和經營條件邁入國內先進行列,并且廠名也改為德陽利通印刷機械有限公司。2005年11月19日,溫州群英印刷機械有限公司在開發區新廠召開開工慶典,并在上海征地建設德拉根新廠,2006年已正式對外營業,在經濟最發達、工業基礎最強的上海地區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今年,又有兩家企業采用異地搬遷的形式,謀求更大的發展。一家是威海印刷機械有限公司于2006年8月30日舉行新廠區開工典禮,新廠區占地近7萬平方米,除新建成的廠房和辦公樓外,還留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該企業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鉛印機、小膠印機制造方面有輝煌的發展歷史,在引進先進技術、民營化改制、多色單張紙印刷機開發等方面都走在同類產品的前列,曾帶動行業出現民營化改制的高潮。現在以土地置換謀求企業更大發展,又走在小膠印機生產企業的前列。目前,除傳統的快速印刷設備、表格印刷設備外,產品組成結構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推出兩種型號規格的商業多色印刷機,產品的技術規格、品種也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另外一家是上海紫光機械有限公司也實現土地搬遷,這是我國最大的一家書刊印后裝訂設備制造企業,同時還生產表格印刷機和柔性板印刷機。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在上海市區的廠區面積小,樓上樓下的工藝布局嚴重制約了生產,在上海電氣印刷包裝機械集團的協調下,實現整體搬遷的成功,將大大促進企業的超常規發展。
目前濰坊華光、廣西金牛七彩虹、陜西北人、瑞安華威等企業也在醞釀、實施用土地置換的方式謀求企業的更大發展。
安全標準有突破性進展
第三屆全國印刷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自2004年成立以來,通過對印刷機械行業標準的清理,先后淘汰落后標準10多項,2004年通過修訂發布的標準18項。《GB/T3264-1989單張紙平版印刷機》標準,雖然歷經坎坷的修訂過程,終于在2005年7月11日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正式批準,9月27日正式發布,2006年1月1日正式實施。
2006年印刷機械標準化工作有兩件大事值得行業關注,一件是2006年9月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印刷機械標準化論壇》,國家標準委、機械工業聯合會標準部、中國印刷與設備器材工業協會、印刷機械行業協會、全國印刷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國內重點企業代表參加大會并作了發言。會議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標準化工作與世界接軌已勢在必行,積極采用國際標準是標準化體系建設的捷徑,建立我國的技術壁壘和安全標準體系已經迫在眉睫,大會對提高企業領導的標準化意識產生極大影響。另一件事是兩項印刷機械安全標準已經通過全國印刷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年會的審查,這兩項標準分別是切紙機安全標準、印后裝訂及紙張加工設備的安全標準,標準的制定和施行將改寫印刷機械行業沒有安全標準的歷史,在對產品合格評定增加新內容的同時,對國家質員監督體系和安全監督體系產生影響。
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的企業按競爭力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機遇大于挑戰的企業,二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企業,三是挑戰大于機遇的企業。希望印刷設備制造業面向世界經濟,抓住機遇積極迎接國際著名廠商的挑戰,把印刷機械設備制造業做強最大。韓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