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企的改革縱深化
據悉,上海國企改革一直是全國的樣本,國有資產重組的時侯,上海國有企業(yè)公司管理制度改革被提上重要議程。
《華夏時報》獲悉,6月22日上海市國資委辦公室向下屬企業(yè)印發(fā)了《上海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申報程序及報送材料指引》(下稱《指引》),《指引》的內容主要就申報程序和時間以及申報材料進行指導。
《指引》被認為是上海國資改革中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高層管理者正式的股權激勵。此前,上海國資委主任楊國雄表示:“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這是我們下一步需要做的。”
一位上海股權激勵咨詢人士表示:“這是上海國資委第一次官方提出實施國有企業(yè)股權激勵,意味上海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將進入操作階段。”
該人士說,一批處于激烈競爭行業(yè)市場化比較完善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將會優(yōu)先試行,大光明集團旗下光明乳業(yè)和上海梅林以及百聯股份、友誼股份等已經就股權激勵進行相關準備。
多家上市公司試探
從事股權激勵項目操辦的王強(化名)說:“我們早前與光明乳業(yè)、上海梅林、百聯股份以及上海電氣這些企業(yè)都有接觸,公司管理層也更傾向于實行股權激勵。”
王強說,一批處于比較激烈競爭行業(yè)中的上海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都曾經與他們談過一些可操作的方案,雖然央企正在試行,但上海國資委方面沒有相關文件,相關改革受到政策障礙。
我們就上海國控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上報情況采訪上海國資委業(yè)績考核處,但多次電聯均無法接通。
一位上海國有企業(yè)內部人士說,早先考慮各方面因素,上海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條件還不成熟,但是已經在適當范圍內進行試探性改革。
去年10月,楊國雄接受媒體訪問就說,管理層激勵已經開始在做了,比如上海汽車集團公司原來聘任的副總墨菲,是美國通用的一位經營者,如果只拿上汽的四五十萬的年薪是不夠的,也不現實。
楊國雄說:“未來可能市場招聘的總經理薪酬比董事長還要高。三年任期明確目標,達到目標按照預定的規(guī)定、按照市場化的法則,達不到目標走人,肯定要按照市場的規(guī)律和市場的法則處理好這個事情。”
在去年嚴防國企高管高薪中,楊國雄透露上海國有企業(yè)的年薪平均為50萬元,相比一些民營企業(yè)高管薪水,這顯然不能夠刺激國企高管的積極性。
從中國銀行公布管理層的薪水結構看,主要包括酬金、基本薪酬及津貼、各項公積金以及酌情獎金,聘請的外籍高管的基本薪酬和酌情獎金都比國內高管高出很多。
上述國有企業(yè)人士表示,外籍高管薪酬很高,這反而會降低原有國企高管的積極性,因此制定合理的股權激勵機制十分必要。
1999年美國的Ko-m&Frry調研報告顯示,資產在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中有78%的公司都向管理層發(fā)放股票期權;在《財富》1000家大公司中,已有90%的公司推行了經理股票期權。
《指引》的出臺已經為上海國企高管未來高薪酬鋪路,同時也是國有企業(yè)現代化公司制度建設的開始,股權激勵的基本要求就是政企分開,改變高管行政任命制度,設立嚴格的考核目標,讓企業(yè)發(fā)展更加自主化。
國企高管變革之困
有專業(yè)人士指出,經過這幾年國有企業(yè)改制,國有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得到極大改善,但仍然存在經營者報酬之外的非正式激勵體系,即中國的黨務行政官階晉升制度。
該人士表示,業(yè)績突出的國企負責人出任中央和地方政府高級官員,是長期以來組織人事部門行之有效的人才選拔機制之一,它作為統(tǒng)一的干部人事制度之一,成為國企高管在公司法律制度及治理結構、聘用合約、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等之外的另一套激勵體系。
在這種治理結構和高管任命機制下,國有股東更多地介入上市公司治理,管理者行為無法體現出資人的利益,低效率運營也成為外界所詬病的焦點。
一財務界人士評價2008年上海國資財務時表示,上海國資1.64%的總資產回報率,低于一年期人民幣2.25%的存款利息回報率。
申銀萬國王曉亮表示,對上海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試點推動股權激勵制度,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以調動公司董、監(jiān)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我們查閱上海國資旗下上市公司資料后發(fā)現,只有少數企業(yè)實行股權激勵制度,分別為上海金陵、上海貝嶺、大眾交通、大眾公用以及強生控股等。
1997年,旗下擁有上海金陵等4家上市公司的上海儀電控股(集團)公司開始實施期股獎勵計劃,之后上海貝嶺也進行股票期權鼓勵機制。
大眾交通和大眾公用主要是管理層收購,管理層總持股分別為167萬股和583萬股,強生控股中,管理層共持股37萬股,三家公司員工都有一定持股數。
不過,自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在2006年10月出臺,到目前為止,真正通過并實施股權激勵央企公司只有一家,即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所屬上市公司烽火通信,由此可見國有企業(yè)股權激勵推進之難。
根據上海榮正投資咨詢公司報告,從所有制上看,國有控股企業(yè)的無異議通過率明顯低于民營企業(yè)和外資控股,按照公開信息披露,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包括央企和地方國有企業(yè))總共為951家,而獲得證監(jiān)會無異議備案的沒有超過15家,國有性質的金融和交通運輸為“零”通過率。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券商研究人士認為,國有企業(yè)的股權激勵不順利,一方面是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如壓低價格購買國有資產,作為一些人的福利,一方面是國有企業(yè)公司制度建設緩慢,不能達到要求。
該人士認為,對于壟斷的企業(yè),如電力、供水,或者幾個國企競爭,沒有民營企業(yè)參與的行業(yè),如石油、電信,不能搞股權激勵,此外股權激勵的針對對象是職業(yè)經理人,具有行政級別的高官不納入此列,“如果國企的管理者有行政級別,那么你就做出選擇,做官還是做企業(yè)家,不能兩頭都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