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能源互聯網正當時布局土壤修復過早
清潔技術在告別了幾年前的樂觀和瘋狂后,正在回歸現實的理性。
在青域基金管理合伙人林霆看來,任何一個能源技術、環保技術,從開始研發到最后能大規模商用所要花的時間可能比很多其他領域的技術更長,如果投資的時點沒把控好,就可能熬不過商用化的過程,半路夭折,而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投清潔技術的風投都死掉或者賺不到錢的原因。
布局鋰電儲能正當時
當“能源互聯網”作為一個概念被一些投資人看好時,林霆認為,這一領域實際上有幾個突破口已經打開:儲能、分布式能源、微電網的技術,這三個細分領域市場都已經足夠大。
作為當下較為主流的儲能形式,鋰電替代了原先的鉛酸電池儲能,比起傳統的蓄水儲能、飛輪等方式,可以較好地在分布式能源中使用。林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一塊最近在美國市場起得很快,甚至有一些供不應求。“因為地緣遼闊,以及居住方式、建筑分布方式的原因,分布式能源在美國比較發達,儲能需求也比較大,而且美國、歐洲、澳大利亞還有較為明確的補貼政策。”
不過,中國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鋰電儲能經濟性仍然不夠。按照當前的成本,做完鋰電的儲能系統每瓦將近3元,而一般要降到2元以下才是經濟的,這也是中國市場還沒有起來的主要原因。林霆對記者表示,新的能源技術的發展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一開始成本高,靠補貼,通過補貼把量做起來,量起來后又促進技術發展、降低成本。“太陽能、風能都是經歷這樣的發展階段,所以我相信儲能也會經歷這樣的階段,現在正好是要靠補貼起量的時候,這個時點對投資來說是布局的一個比較好的時點。”
對于能源互聯網來說,最理想的狀況就是用電方和供電方能夠互聯互通——想供電了可以直接上網供電,想用電了可以隨時買電,而分布式能源是能源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在中國,完全依賴分布式能源也不太可能。林霆認為,目前國家電網的格局已經是特高壓、骨干網這樣的形式,因此中國的能源互聯網和美國的還是有差異的。
他告訴記者,在這樣的情況下,核心就是分布式能源的綜合使用。“現在的分布式能源基本上都是單一的能源形式,無論風能、太陽能、天然氣發電、生物質發電等,都是單一的能源形式,而每一種單一的新能源形式都有自身的一些弱點,很多時候沒法去滿足電網平衡的要求,所以將來的分布式能源一定是多重新能源形式的綜合使用。比如一個科技園區,有一部分用太陽能、一部分用地熱能、天然氣發電,來代替原來主要是要依靠城市、熱點廠供熱供電的方式。”林霆說。
土壤修復為時過早
對于環境治理領域來說,大氣、固廢、水、土壤是幾個主要分支。
對于水領域的投資來說,城市污水、大水務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青域基金會關注高難度工業廢水。“這個在‘十二五’的時候國家還沒有真正嚴抓,那個時候還是嚴抓城市污水。而且整個高難度工業廢水的處置、技術、產業鏈其實也都準備不足,這樣的話就是我們產業投資的機會。”
除此以外,林霆還看好污泥這個細分領域。這也是政府在2013年左右才開始嚴加要求的,原先的污泥幾乎不處置,直接拉著填埋掉,當前這種局面將起變化,整個污泥處置的設施、技術都還是不完備的。
在固廢領域,林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他們會著重關注危險廢棄物。
“普通的城市廢棄物、生活垃圾無非就是填埋、焚燒,我們在里邊還會去投一些更加先進的焚燒技術,去除二噁英等等,但是不會去重點關注。重點還是關注固廢,因為這個格局還沒有形成。”他認為,盡管垃圾焚燒格局相對已經形成,不少上市公司諸如東江環保、格林美、桑德環境也都有布局,但整體來說,市場格局還有空間,而且這個領域有牌照的壁壘。
而對于此前資本市場熱捧的土壤治理和修復領域,林霆表示暫不會投入太多資源和精力。他認為,中國的土壤修復問題比較復雜,投入非常巨大,目前來說很難去找到這么多的錢去投入,基本上要么政府投、要么開發商投。“整個產業在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技術在里面占的比重是比較小的,一個土壤修復的項目里面大多數是土石方工程,往往一個大的土壤修復的工程分包給技術方非常少,大概10%。”
他坦言,這個領域雖然炒得很熱,但實際上很難看到有特別大的明星公司冒出來。“每一個五年計劃其實關注環境的重點不一樣,當國家要在五年計劃里配套一系列新規的要求、污染物排放物新規定的要求,同時有配套的資金,這時候可能才是市場比較成熟、適合資本進入的時候。要不然進早了的話,不是拿不到合同,就是拿到合同了沒錢收。”林霆說。